- jìjiàn gōngzī
按照生产的产品合格件数或完成的作业量来计算的工资。
计件工资是什么意思
[ jìjiàngōngzī ] 发音: "计件工资"的近义词 用"计件工资"造句
相关词汇
- 计: (計)jì ㄐㄧˋ1)核算:~时。~量(liàng)。~日程功。2)测...
- 件: jiàn ㄐㄧㄢˋ1)量词,用于个体事物:一~事。2)指可以一一计算的...
- 工资: gōngzī作为劳动报酬按期付给劳动者的货币或实物。
- 工资分: 1950年9月全国工资改革准备会议后到1956年工资改革前, 我国关内各地区计算工资的单位、依粮、布、油、煤等实物的当地价格计算。
- 工资率: 见“ 工资标准 ”。
- 八级工资制: bājígōngzīzhì[eight grade wage scale] 中国一些国营企业实行的工资制度,按年龄、技术把工人分成八级,根据级别发给不同的工资
- 名义工资: míngyìgōngzī工人付出劳动力时所得到的以货币表现出来的工资。名义工资不能确切反映出工资的实际水平,因为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可以因物价的涨跌而降低或上升。参看〖实际工资〗。
- 实际工资: shíjìgōngzī以工人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上能购买多少生活消费品、开销多少服务费做标准来衡量的工资。参看〖名义工资〗。
- 工资总额: 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和具有工资性质的津贴的全部金额。 其中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与生产有关的各种经常性奖金以及根据法令规定的各种工资性质的津贴等。 工资总额除按全部职工计算外, 还要按各类人员分别计算。 它是工资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计算平均工资的依据。
- 工资标准: 1. 旧称“工资率”。 工资等级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按工人单位工作时间(小时、日、月)规定的工资额。 2.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各类专业人员(如教师、医师、工程师等)按等级规定的月工资额。
- 平均工资: 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指标。 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等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每人平均所得的工资额。 其计算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的工资总额除以同期的职工平均人数。
- 效益工资: xiàoyì gōngzī职工基本工资以外,随企业、单位经济效益和本人工作成绩而浮动的那一部分工资。
- 计时工资: jìshí gōngzī按照劳动时间多少和技术熟练程度来计算的工资。
- 计价: jìjià计算价钱:~器ㄧ~标准 ㄧ按质~。
- 计件: 计件拼音:jì jiàn 注音:ㄐㄧˋ ㄐㄧㄢˋ 词语解释◎ 计件 jìjiàn[reckon by the piece] 按照生产的产品合格件数或完成的作业量来计算
- 计伐称勋: 谓计算、称扬自己的功勋。伐,功勋。
- 计交: 犹计较。 谋略, 主意。
- 计会: 1. 会计;计算。 ▶ 《战国策‧齐策四》: “后 孟尝君 出记, 问门下诸客: ‘谁习计会, 能为 文 收责于 薛 者乎?’” ▶ 《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 唐 戴孚 《广异记‧李进士》: “此人尚有命, 未合即留住, 但令送钱还耳。 王限十五日, 计会不了, 当更追对。” ▶ 宋 周辉 《清波别志》卷中: “自 崇宁 至 绍兴 , 至今日, 司计者当亦能计会盈虚, 而未见也。” 2. 引申为经济, 经世济民。 ▶ 章炳麟 《非黄》: “世乱则贤愚掍, 黄宗羲 学术计会, 出 顾炎武 下远甚。” 3. 计虑;商量。 ▶ 《韩非子‧解老》: “人有欲则计会乱, 计会乱而有欲甚。” ▶ 唐 张九龄 《敕平庐使乌知义书》: “已敕 守圭 与卿计会, 可须观衅裁之。” ▶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道上》: “万物莫不有规矩, 议言之士, 计会规矩也, 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
- 计事: 1. 计议大事;谋事画策。 ▶ 《战国策‧燕策二》: “寡人之使 骑劫 代将军者, 为将军久暴露于外, 故召将军且休, 计事。” ▶ 唐 孙樵 《唐故仓部郎中康公墓志铭》: “遂乘传诣门, 且请与度支计事。” ▶ 宋 黄晞 《聱隅子‧扬名》: “ 王朴 之忠直, 和凝 之敏速, 黄文蔚 之得众, 桑维翰 之计事, 亦一代之美矣。” ▶ 清 黄生 《字诂‧计》: “计本算数之计, 借为计事之计。 古人计事必用手指画, 使其事易见, 故曰运筹, 曰画策, 曰筹画, 曰图谋, 曰规度, 皆计事之义。” 2. 古代官吏考绩之事。 ▶ 明 赵南星 《答欧阳宜诸书》: “仆迂固浅激, 偶当计事, 自分必罢。” ▶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上: “辛亥京察, 孙公 掌计事, 皆以不谨坐罢。”
- 计似: 犹估计。 ▶ 明 郑晓 《今言》卷三: “彼时改折, 粮料有馀, 而价亦贱, 计似所入, 为有赢利, 未为不可。”
- 计争: 计较争执。 ▶ 《后汉书‧贾逵传》: “﹝ 司马均 ﹞字 少宾 ……信诚行乎州里, 乡人有所计争, 辄令祝 少宾 , 不直者终无敢言。”
- 计侯: 汉 张苍 以列侯主计, 故称“计侯”。 后以称三司使。 ▶ 宋 王安石 《上梅户部启》: “畴咨心术之具, 往贰计侯之司。”此指 北宋 三司使。 参见“ 计相 ”。
- 计书: 古代州郡年终向朝廷汇报情况的簿书。 ▶ 《商君书‧禁使》: “夫吏专制决事于千里之外, 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 ▶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 “ 汉 法, 天下计书先上太史, 副上丞相。” ▶ 宋 陈傅良《冯司理墓志铭》: “君偕计书上名于礼部, 两家奉酒相劳苦。” ▶ 清 方履籛 《<河内县志>叙传》: “ 汉 时计书, 既上太史, 郡国地志, 固亦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