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yìgōngzī
工人付出劳动力时所得到的以货币表现出来的工资。名义工资不能确切反映出工资的实际水平,因为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可以因物价的涨跌而降低或上升。参看〖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名义: míngyì①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我以个人的~保证,一定...
- 工资: gōngzī作为劳动报酬按期付给劳动者的货币或实物。
- 名义: míngyì①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我以个人的~保证,一定提前完成任务。②表面上;形式上(后面多带‘上’字):她~上是总管,实际上却什么都不管。
- 工资分: 1950年9月全国工资改革准备会议后到1956年工资改革前, 我国关内各地区计算工资的单位、依粮、布、油、煤等实物的当地价格计算。
- 工资率: 见“ 工资标准 ”。
- 名义账户: míngyì zhànghù[nonimal account] 即虚账户,指任何一种收入或支出账户
- 八级工资制: bājígōngzīzhì[eight grade wage scale] 中国一些国营企业实行的工资制度,按年龄、技术把工人分成八级,根据级别发给不同的工资
- 实际工资: shíjìgōngzī以工人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上能购买多少生活消费品、开销多少服务费做标准来衡量的工资。参看〖名义工资〗。
- 工资总额: 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和具有工资性质的津贴的全部金额。 其中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与生产有关的各种经常性奖金以及根据法令规定的各种工资性质的津贴等。 工资总额除按全部职工计算外, 还要按各类人员分别计算。 它是工资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计算平均工资的依据。
- 工资标准: 1. 旧称“工资率”。 工资等级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按工人单位工作时间(小时、日、月)规定的工资额。 2.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各类专业人员(如教师、医师、工程师等)按等级规定的月工资额。
- 平均工资: 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指标。 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等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每人平均所得的工资额。 其计算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的工资总额除以同期的职工平均人数。
- 效益工资: xiàoyì gōngzī职工基本工资以外,随企业、单位经济效益和本人工作成绩而浮动的那一部分工资。
- 计件工资: jìjiàn gōngzī按照生产的产品合格件数或完成的作业量来计算的工资。
- 计时工资: jìshí gōngzī按照劳动时间多少和技术熟练程度来计算的工资。
- 名书: 名家墨迹。 ▶ 唐 张怀瓘 《二王书录》: “古之名书, 历代帝王, 莫不珍宝。” ▶ 唐 张怀瓘 《六体书论》: “夫好事之人, 广求名书, 以教其子。”
- 名业: 1. 著名的业绩。 ▶ 唐 元结 《吕公表》: “ 结 等迹参名业, 尝在幕下, 将纪盛德, 示于来世。” 2. 功名与事业。 ▶ 唐 李群玉 《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郑判官兼简空上人》诗: “名业两未从, 临风嘿舒气。”
- 名书锦轴: 名书锦轴 基本解释:锦轴:古代把历史写在带轴的锦缎上,代称历史。将名字写在史书上。
- 名世: 1. 名显于世。 ▶ 《孟子‧公孙丑下》: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名世者。” ▶ 朱熹 集注: “名世, 谓其人德业闻望, 可名于一世者。” ▶ 宋 陆游 《书愤》诗: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张夏各推所长》: “两人竟各以所长名世。” ▶ 《宦海》第四回: “﹝ 邵凤康 ﹞更兼经济非常, 文章名世。” 2. 指名显于世的人。 ▶ 宋 叶适 《<巽岩集>序》: “自有文字以来, 名世数十, 大抵以笔势纵放, 凌厉驰骋为极功。” ▶ 宋 文天祥 《抚州乐安县进士题名记》: “斯土也, 盖文明之会也……是故名世出于其间。” ▶ 清 谈迁 《北游录‧上霍鲁斋大理书》: “名世在上, 谊当蛰默, 而忘其愚且贱, 以干于下职事者, 诚迫桑榆之景, 限斥鷃之悲, 庆其遭而惧其晚也。”
- 名产: míngchǎn著名的产品:织锦是我国杭州的~。
- 名不虚立: 谓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
- 名亲: 谓扬名显亲。 ▶ 唐 黄滔 《绵上碑》: “禄亲者众, 名亲者鲜。”
- 名不虚得: 谓盛名非凭空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