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石经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汉 末兵乱, 熹平 石经被毁。
▶ 魏 正始 年间, 更造石经, 因有此称。 具古文、篆书、隶书三体。 因此又称三字石经、三体石经。
- 正始 1. 正其始。 ...
- 石经 1. 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 &...
- 正始 1. 正其始。 ▶ 《文选‧卜商<毛诗序>》: “《周南》、《召南》, 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 ▶ 刘良 注: “正始之道, 谓正王道之始也。” ▶ 《国语‧周语下》“故名曰黄钟” 三国 吴 韦昭 注: “黄钟初九, 六律之首, 故六律正色为黄钟之名, 重元正始之义也。” ▶ 清 方苞 《读<行露>》: “此害义伤教不近于人情, 而可列正始之风, 以为教于闺门、乡党、邦国与?” 2. 合乎礼仪、法则之始。 ▶ 《谷梁传‧定公元年》: “ 昭公 之终, 非正终也; 定 之始, 非正始也。” ▶ 《元典章‧诏令一‧世祖皇帝》: “法《春秋》之正始, 体大《易》之乾元, 炳焕皇猷, 权舆治道。” ▶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 卢 骆 王 杨 , 号称四杰。 词旨华靡, 同沿 陈 隋 之遗;骨气翩翩, 意象老境, 超然胜之。 五言遂为律家正始。” 3. 三国 魏 齐王 芳 的年号。 当时玄风渐兴, 士大夫唯 老 庄 是宗, 竞尚清谈, 世称“正始之风”。 当时诗人 嵇康 、 阮籍 等的诗, 称为“正始体”。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采缛于 正始 , 力柔于 建安 。” ▶ 五代 齐己 《寄洛下王彝训先辈》诗之一: “ 贾岛 存 正始 , 王维 留格言。” ▶ 吴梅 《信阳题<何大复集>》诗: “ 正始 流风沫, 奇才吾道光。”参见“ 正始体 ”。
- 石经 1. 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 ▶ 汉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丰 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 此为石经之始。 ▶ 汉 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 有: (1) 汉灵帝 熹平 四年(公元175年) 蔡邕 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 (2) 三国 魏 齐王 ( 曹芳 ) 正始 (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 亦称“三体石经”。 (3) 唐文宗 开成 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 (4) 后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书“蜀石经”, 又称“广政石经”。 (5) 宋仁宗 嘉佑 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 因用篆、隶二体, 又称“二字石经”。 (6) 宋 高宗 时御书刻石的“南宋石经”, 亦称“宋高宗御书石经”。 (7) 清 乾隆 年间刻石的“清石经”。 参阅 清 顾炎武 《石经考》、 清 万斯同 《石经考》、近人 张国淦 《历代石经考》。 2. 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 现存石碑刻经规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云居寺 附近的石经。 从 隋 代 大业 年间(公元七世纪初)刻起, 到 明 代 万历 、 天启 年间(公元十七世纪初)为止, 大部分重要佛经都已刻成。 ▶ 唐 皮日休 《开元寺避暑怀鲁望》诗: “石经森欲动, 珠像俨将恰。”
- 正始体 三国 魏 后半期盛行的一种诗风。 因始于 魏 齐王 芳 正始 年间, 故名。 这时期 老 、 庄 思想盛行, 士大夫崇尚清谈, 文学创作也深受其影响。 其中 嵇康 、 阮籍 的作品虽然也不免受了当时思潮的影响, 但却能以隐微的方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 感慨时事, 成为这一时期诗歌作品的代表。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乃 正始 明道, 诗杂仙心, 何晏 之徒, 率多浮浅, 唯 嵇 志清峻, 阮 旨遥深, 故能标焉。”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 “ 正始 体, 魏 年号, 嵇 阮 诸公之诗。”
- 正始音 见“ 正始之音 ”。
- 刘石经 北魏 刘芳 的美称。 ▶ 《魏书‧刘芳传》: “昔 汉 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 学者文字不正, 多往质焉。 ▶ 芳 音义明辨, 疑者皆往询访, 故时人号为 刘石经 。”
- 魏石经 三国 魏 齐王 正始 年间石刻的儒家经典。 字为古文、篆、隶三体, 又称“三体石经”。 参阅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经说》、 清 顾炎武 《石经考》、 王国维 《观堂集林‧魏石经考》。
- 黄石经 即 黄石 书。 ▶ 唐 聂夷中 《胡无人行》: “不读 战国 书, 不览 黄石 经。”
-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世称“正始之音”。②指纯正的乐声。
- 开成石经 始刊于 唐文宗 大和 七年(公元833年)。 成于 开成 二年(837年), 故名。 经石立于 长安 务本坊 国子监太学。 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 《论语》、《尔雅》十二种。 共二百二十七石。 字体为正书, 标题为隶书。 ▶ 大和 时, 经字已有改刻, 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 也称唐石经。 今在 西安 碑林 。
- 房山石经 房山 石刻经书。 在 北京市 房山县 大房山 中。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畿辅‧房山县石经》: “ 大房山 , 在京师 房山县 境内, 俗名 小西天 是也。 ▶ 隋 大业 间, 僧 静琬 募金钱凿石为板, 刻藏经传后, 至 唐 贞观 仅完《大涅盘》一部。 其后法嗣继其功, 直至 完颜 时始成, 贮洞者七, 穴者二;封以石门, 锁以浮屠。”
- 熹平石经 东汉 时所刻碑石经书。 ▶ 汉灵帝 熹平 四年根据 蔡邕 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 讫至 光和 六年, 凡历九年而成。 共刻四十六石碑, 用隶书一体写成, 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 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 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 正姓 谓同一宗族始祖之姓。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不可亦可类》: “故 刘嘏 以为同姓有正姓、庶姓、单姓、复姓之分。”
- 正婚 亦作“正昏”。 指符合礼制的婚配。 古人一般以男子二十岁至三十岁、女子十五岁至二十岁于春秋两季嫁娶为正婚。 ▶ 晋 孔晁 《答马昭》: “ 晁 曰: ‘有女怀春’, 谓女无礼, 过时故思;‘春日迟迟’, 蚕桑始起, 女心悲矣;‘嘒彼小星’, 喻妾侍从夫人;‘蔽芾其樗’, 喻行遇恶人;‘熠耀其羽’, 喻嫁娶盛饰。 皆非仲春嫁娶之候。 ▶ 玄 据期尽之教, 以为正婚, 则奔者不禁, 过于是月穷矣。” ▶ 《诗‧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 男女及时也” 唐 孔颖达 疏: “ 毛 以卒章云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为蕃育法, 二章为男年二十八九、女年十八九, 首章谓男年二十六七、女年十六七, 以梅落喻年衰, 则未落宜据男年二十五、女年十五矣。 则 毛 以上二章陈年盛正昏之时, 卒章蕃育法, 虽在期尽, 亦是及时。” ▶ 《诗‧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 毛 传“春, 不暇待秋也” 唐 孔颖达 疏: “《传》以秋冬为正昏。 此云春者, 此女年二十期已尽, 不暇待秋也。” ▶ 《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 令会男女” 唐 贾公彦 疏: “举正昏以刺时。”
- 正嫡 1. 指正室, 嫡妻。 ▶ 《后汉书‧献帝纪》: “﹝有司奏﹞ 恭怀 、 敬隐 、 恭愍 三皇后并非正嫡, 不合称后, 皆请除尊号。” ▶ 《北史‧段韶传》: “ 魏 黄门郎 元瑀 妻 皇甫氏 , 缘 瑀 谋逆, 没官。 ▶ 韶 美之, 上启固请, 文襄 赐之, 别宅处之。 礼同正嫡。” 2. 正室之子, 嫡子。 ▶ 《南史‧梁纪下‧简文帝》: “矫为帝诏, 以为次当支庶, 宜归正嫡, 禅位于 豫章王 栋 。”
- 正嬖 纠正邪僻。 ▶ 《墨子‧鲁问》: “我使 绰 也, 将以济骄而正嬖也。” ▶ 毕沅 注: “嬖同僻。”
- 正妃 帝王的嫡妻。 ▶ 《史记‧五帝本纪》: “ 嫘祖 为 黄帝 正妃。” ▶ 唐 韩愈 《黄陵庙碑》: “ 尧 之长女 娥皇 , 为 舜 正妃, 故曰君。” ▶ 《孟子‧告子下》“无以妾为妻” 宋 孙奭 疏: “无立爱妾为嫡者, 正妃曰嫡也。 如 晋献公 于 骊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