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石经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房山 石刻经书。 在 北京市 房山县 大房山 中。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畿辅‧房山县石经》: “ 大房山 , 在京师 房山县 境内, 俗名 小西天 是也。
▶ 隋 大业 间, 僧 静琬 募金钱凿石为板, 刻藏经传后, 至 唐 贞观 仅完《大涅盘》一部。 其后法嗣继其功, 直至 完颜 时始成, 贮洞者七, 穴者二;封以石门, 锁以浮屠。”
- 房山 fángshān①山墙。②〈方〉泛指房屋四周的墙:前~ㄧ后~。
- 石经 1. 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 &...
- 石经 1. 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 ▶ 汉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丰 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 此为石经之始。 ▶ 汉 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 有: (1) 汉灵帝 熹平 四年(公元175年) 蔡邕 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 (2) 三国 魏 齐王 ( 曹芳 ) 正始 (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 亦称“三体石经”。 (3) 唐文宗 开成 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 (4) 后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书“蜀石经”, 又称“广政石经”。 (5) 宋仁宗 嘉佑 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 因用篆、隶二体, 又称“二字石经”。 (6) 宋 高宗 时御书刻石的“南宋石经”, 亦称“宋高宗御书石经”。 (7) 清 乾隆 年间刻石的“清石经”。 参阅 清 顾炎武 《石经考》、 清 万斯同 《石经考》、近人 张国淦 《历代石经考》。 2. 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 现存石碑刻经规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云居寺 附近的石经。 从 隋 代 大业 年间(公元七世纪初)刻起, 到 明 代 万历 、 天启 年间(公元十七世纪初)为止, 大部分重要佛经都已刻成。 ▶ 唐 皮日休 《开元寺避暑怀鲁望》诗: “石经森欲动, 珠像俨将恰。”
- 刘石经 北魏 刘芳 的美称。 ▶ 《魏书‧刘芳传》: “昔 汉 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 学者文字不正, 多往质焉。 ▶ 芳 音义明辨, 疑者皆往询访, 故时人号为 刘石经 。”
- 魏石经 三国 魏 齐王 正始 年间石刻的儒家经典。 字为古文、篆、隶三体, 又称“三体石经”。 参阅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经说》、 清 顾炎武 《石经考》、 王国维 《观堂集林‧魏石经考》。
- 黄石经 即 黄石 书。 ▶ 唐 聂夷中 《胡无人行》: “不读 战国 书, 不览 黄石 经。”
- 寿山石 shòushānshí一种以叶蜡石为主要成分的石料,产于福建闽侯的寿山,是制印章的名贵材料。
- 山石榴 杜鹃花的别称。 花开红色。 也叫映山红。 ▶ 唐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诗: “山石榴, 一名山踯躅, 一名杜鹃花, 杜鹃啼时花扑扑。”按, 称山石榴的植物尚有金樱子、小檗。 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小檗》。
- 燕山石 见“ 燕然石 ”。
- 螺山石 即 圆通山 之石。 ▶ 圆通山 位于 云南省 昆明市 东北隅, 因其山石绾青篆翠, 旋如螺髻, 故称。 ▶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金乳生草花》: “栏前以螺山石累山坡数摺, 有画意。”
- 韩山石 北魏 高欢 于 普泰 二年(公元532年)败 尔朱兆 于 韩陵山 , 在此建 定国寺 旌功, 命 温子升 作《韩陵山寺碑》以记其事。 见《北史‧齐纪上‧高祖神武帝》。 后遂以“韩山石”借指碑石。
- 开成石经 始刊于 唐文宗 大和 七年(公元833年)。 成于 开成 二年(837年), 故名。 经石立于 长安 务本坊 国子监太学。 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 《论语》、《尔雅》十二种。 共二百二十七石。 字体为正书, 标题为隶书。 ▶ 大和 时, 经字已有改刻, 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 也称唐石经。 今在 西安 碑林 。
- 正始石经 汉 末兵乱, 熹平 石经被毁。 ▶ 魏 正始 年间, 更造石经, 因有此称。 具古文、篆书、隶书三体。 因此又称三字石经、三体石经。
- 熹平石经 东汉 时所刻碑石经书。 ▶ 汉灵帝 熹平 四年根据 蔡邕 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 讫至 光和 六年, 凡历九年而成。 共刻四十六石碑, 用隶书一体写成, 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 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 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 太山石敢当 北方旧俗, 多于村落巷口立石, 刻“太山石敢当”五字, 以为可禁压不祥, 并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 因北人谓医士为大夫, 故亦名之曰石大夫。 见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石大夫》。 参见“ 石敢当 ”。
- 寿山石刻 指用寿山石为原料雕成的各种人物、动物、花果等名贵的工艺品。 参见“ 寿山石 ”。
- 泰山石刻 秦始皇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 泰山 , 丞相 李斯 等为歌颂 秦始皇 统一 中国 的功绩而刻的石碑。 后 二世 于元年(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时又在背面刻诏书和从臣姓名。 相传均为 李斯 书。 字体为小篆。 传世有 明 安国 旧藏 北宋 拓本, 存一百六十五字。 ▶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秦泰山石刻》: “ 秦 泰山 石刻, 唐 时已亡, 今所传者二十九字, 二世 之文也。 据 宋 人 刘跂 模拓尚有二百廿三字, 可读者一百四十有六字。 据《集古》、《金石》二录, 犹存四十字。 本朝 乾隆 初 碧霞元君庙 灾, 则并二十九字亦亡之矣。”参阅《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封禅书》。
- 泰山石敢当 旧俗, 凡人家住屋门对桥梁、巷口或道路要冲, 就在墙外立一小石碑, 上刻“ 泰山 石敢当”五字, 用以避邪。 ▶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八: “吾邑人家门户, 当桥梁巷陋之冲, 则竖石碑, 书‘ 泰山 石敢当’五字, 以镇之。” ▶ 鲁迅 《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 “其实, 中国 人谁没有迷信……他们会只化一个铜元买一条红纸, 写上‘ 姜太公 在此百无禁忌’或‘ 泰山 石敢当’, 悄悄的贴起来, 就如此的安身立命。”参见“ 石敢当 ”。
- 麦积山石窟 我国著名的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在 甘肃 天水 东南 麦积山 。 形如堆积的麦垛, 故名。 从有关资料来看, 开凿于 十六国 晚期, 北魏 、 西魏 、 北周 间大规模建造。 其后各代亦续有修凿。 现尚存洞窟一百九十四个, 各种造像七千馀尊。 壁画大部分剥落, 但尚可看出古代中原画风的面目。
- 房差 房考官的差使。 ▶ 《花月痕》第五一回: “ 小珠 晋京复命, 接着春闱又得房差, 闱后散馆, 得授编修。”
- 房师 明 清 乡、会试中式者对分房阅卷的房官的尊称。 ▶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我取个少年门生, 他后路悠远, 官也多做几年, 房师也靠得着他。” ▶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中》: “生员之在天下, 近或数百千里, 远或万里, 言语不同, 名姓不通, 一登科第, 则有所谓主考官者, 谓之座师, 有所谓同考官者, 谓之房师。” ▶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元》: “赴鹿鸣宴, 见房师某, 某指 梅坡 谓 潘 曰: ‘此汝恩师也。 ’” ▶ 《儒林外史》第三六回: “当下就去辞别了房师、座师。”
- 房展 房展 基本解释:房地产公司等单位举办的所售房屋模型、图片等的展览:看~。
- 房帏 亦作“房闱”。 寝室;闺房。 亦借指夫妻间的情爱。 ▶ 《明史‧申佳胤传》: “死于疾, 死于利, 死于刑戮, 于房帏, 于斗战, 均死也。”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公主‧驸马再选》: “公主嫠居数年而殁, 竟不识人间房帏事。” ▶ 《东周列国志》第三四回: “夫人割房闱之爱, 以成公子之名, 贤德千古罕有。”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云栖》: “妾所以乐得良人者, 非不能甘岑寂也……挂名君籍, 当为君奉事老母, 作内纪纲。 若房闱之乐, 请与别人探讨之。”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夫房帏秘地, 男女幽期, 暧昧难明, 嫌疑易起。”
- 房屋建造 [building construction]装配和修筑建筑物的技术和工业。早期人类主要用简单的方式来建造遮风避雨的处所。建筑材料来自土地,建造受限于材料和施工者的技巧。施工的第一步是打地基,施工者安装结构系统,结构材料(砖石、泥或原木)可用作结构骨架和围墙。传统的承重墙和梁柱系统最后被框架建筑所取代,施工者改用封填和各种覆面(骨架外墙)、最后加工的耐火方法。钢骨建筑物通常用幕墙围盖。在现代建筑中,包覆建筑物骨架只是个开始,专家们自那时起就开始在内部大量施工,如安装室内给排水设施电子管线、HVAC[即供暖(H)、通风(V)和空气调节(AC)]设备、窗、楼面覆面层、抹灰泥工作、线脚(装饰线条)、陶瓷砖和隔间等等。参阅建筑学(architecture)。
- 房帖 fángtiě(~儿)贴在门口或街头的房屋招租启事。
- 房屋 fángwū房子(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