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电话号码 繁體版 English 日本語
登录 注册

遗迹谈虚是什么意思

发音:  
用"遗迹谈虚"造句
意思解释手机版
  • 谓舍弃根据而空谈玄虚。
  • 遗迹    yíjì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历史~│古代村落的~。
  • 谈虚    空谈。    ▶ 《魏书‧阳尼传》: “绝谈虚穷微...
  • 谈虚    空谈。    ▶ 《魏书‧阳尼传》: “绝谈虚穷微之论, 简桑门无用之费。”    ▶ 宋 程大昌《<演繁露>自序》: “然有 退之 之学则可, 无 退之 之学而遗迹谈虚, 恐援据所及, 金根金银, 或相贸易, 益可赧矣。”
  • 高谈虚论    高妙空洞、不切空际的议论。
  • 遗送    犹赠送。    ▶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 “前一二日, 各以粉面蒸糕遗送, 上插剪彩小旗, 掺飣果实, 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二月》: “民间尚以青囊盛百谷、瓜果子种, 互相遗送。”
  • 遗逋    指旧时拖欠的债务。    ▶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内侄女与女邻》: “于归后, 父罢官, 舅去世, 姑老子幼, 馆谷不敷半岁粮, 而积有遗逋, 张皇补苴, 忍饥寒不顾, 亲操井臼, 已自忘其为珠翠纨绮中人矣。”
  • 遗迸    战败而奔散的残兵。    ▶ 《三国志‧蜀志‧王平传》: “众尽星散, 惟 平 所领千人, 鸣鼓自持, 魏 将 张合 疑其伏兵, 不往逼也。 于是 平 徐徐收合诸营遗迸, 率将士而还。”    ▶ 《魏书‧太祖纪》: “ 真 等进破 侯莫陈部 , 获马牛羊十馀万头, 追殄遗迸, 入 大峪谷 。”
  • 遗逸    亦作“遗佚”。 亦作“遗轶”。    1.  遗漏;遗弃而不用。    ▶ 《孟子‧公孙丑上》: “进不隐贤, 必其以道;遗佚而不怨, 厄穷而不悯。”    ▶ 《列子‧黄帝》: “神圣知其如此, 故其所教训者, 无所遗逸焉。”    ▶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 “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 格律其大约也, 或者舍彼取此, 使士有遗逸之嗟。”    ▶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 “况今名俊尽鶱腾, 遗佚奇才只一个。”    2.  遗失;散失。    ▶ 《北齐书‧卢文伟传》: “﹝ 卢询祖 ﹞有文集十卷, 皆致遗逸。”    ▶ 宋 苏辙 《上皇帝书》: “苟诚以为有遗才焉, 则今所谓遗逸之书, 有以收之矣。”    ▶ 宋 苏辙 《进御集表》: “臣顷被圣旨编次遗文, 始于禁中, 次及三省密院, 下至文武诸臣之家, 凡尺牍寸纸, 无所遗轶。”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汉遗文》: “世以 柳子 编 西汉 文章, 只据《文选》, 固多遗轶。”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宗室诗人》: “晚年独居一室, 人迹罕至, 诗篇不复检阅, 故多遗佚。”    ▶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 牛宏 以典籍遗逸, 表请开献书之路。”    3.  指散失之物。 多指遗文散籍;遗事逸闻。    ▶ 《汉书‧艺文志》: “ 武帝 时, 军政 杨仆 捃摭遗逸, 纪奏兵录, 犹未能备。”    ▶ 晋 干宝 《<搜神记>序》: “虽考先志于载籍, 收遗逸于当时, 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 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 “诏畀千金访遗逸, 遗文逸字往往出。”    ▶ 宋 周辉 《清波别志》卷下: “若父祖捐馆日, 子孙幼弱, 及一旦编摹, 岂免小有疏略, 当随拾遗佚而为别集可也。”    ▶ 元 孛术 鲁翀 《大都路总都管姚公神道碑》: “公扬历四十馀年, 功名事业, 磊磊赫奕。 侃访辑遗轶, 既久始备。”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七》: “至如《路史》, 第博采前人遗逸, 务得其说, 以傅三妃之名, 其是非悉不暇记矣。”    ▶ 清 龚自珍 《城南席上谣》: “一客谈遗佚, 目挟十钱入西市, 五钱麦糊五钱纸, 年年冬望 日本 使。”    4.  犹隐居。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是岁遣博士 褚大 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 存赐鳏寡, 假与乏困, 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所在。”    ▶ 唐 柳宗元 《贺赦表》: “废金宝之贡, 有以彰俭德;搜遗逸之士, 有以表至公。”    ▶ 清 黄宗羲 《陈伯美先生七十寿序》: “盖 明 初之有求于遗逸者, 议论之公;而今之不敢信草野者, 闻见之陋也。”    5.  隐士;遗才。    ▶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诗: “见说公卿访遗逸, 逢迎亦是戴乌纱。”    ▶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一》: “市骏骨而捐金, 招来遗轶;闻鸡鸣而起舞, 寤寐功名。”    ▶ 《明史‧麻僖传》: “四十年疏陈纳谏诤、举枚卜、补大僚、登遗佚、速考选数事, 不报。”    ▶ 明 贝琼 《送王克让员外赴陕西》诗: “应念东南有遗佚, 采芝深谷尚盘桓。”    ▶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三节: “ 圣祖仁皇帝 , 一开博学鸿词科, 再设 明 史馆, 搜罗遗佚, 徵辟入都, 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 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    ▶ 《社会贤达考》: “隐了几年, 跟了几年, 名气有了, 盛朝圣世是应该徵举遗逸的, 于是得了‘社会贤达’之名而驰马奔命, 赶进京师‘初入朝堂’了。”    6.  指前一朝代留下来的人。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退谷论经学》: “ 明 初, 人犹多经学, 皆 元 时遗逸。”    ▶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 顺 康 之世, 故老遗逸, 越在草莽, 承东林气节之盛, 为经济有用之学。”    ▶ 梁启超 《论私德》二: “ 顺 康 间, 首开博学鸿词, 以挚遗逸。”
  • 遗迤    见“ 遗施 ”。
  • 遗遁     遗遁拼音:yí dùn 注音:ㄧˊ ㄉㄨㄣˋ 词语解释犹言遗亡缺失。
  • 遗远      1.  谓远避世俗。    ▶ 《晋书‧儒林传‧杜夷》: “处士 杜夷 , 栖情遗远, 确然绝俗, 才学精博, 道行优备。”    2.  谓遗弃远者。    ▶ 《宋史‧胥偃传》: “ 偃 曰: ‘恤近遗远, 非政也。 况同罪异罚乎?’诏并释之。”
  • 遗辞    亦作“遗词”。    1.  指前人留下的言论。    ▶ 汉 蔡邕 《太傅安乐侯胡公夫人灵表》: “昔先圣之遗辞, 言仁者其寿长。”    ▶ 《后汉书‧章帝纪》: “‘五经’剖判, 去圣弥远, 章句遗辞, 乖疑难正。”    ▶ 宋 曾巩 《试秘书省校书郎李君妻太原王氏墓志铭》: “古有遗辞, 罔不采获。”    2.  指前代或前人留下的词章。    ▶ 宋 梅尧臣 《问牛喘赋》: “余得摭遗辞, 掇遗韵, 索遗意而用以酬。”    ▶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 “ 张靖之 《题马和之<伐檀图>》诗: ‘ 后稷 肇王业, 《豳风》有遗词。 ’” 清 黄景仁 《题翁覃溪所藏宋椠施注苏诗原本》诗: “终愁缀葺或失真, 遗辞浪说《由仪》补。”
遗迹谈虚是什么意思,遗迹谈虚的中文解释,遺跡談虛是什麽意思遗迹谈虚 meaning in Chinese,发音,例句,用法,同义词,反义词由查查汉语词典提供,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