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电话号码 繁體版 English 日本語
登录 注册

两等小学堂是什么意思

发音:
用"两等小学堂"造句
意思解释手机版
  • 清 末设小学堂, 分初等和高等, 合并设立者称两等小学堂。 初等七岁入学, 修业五年, 后改四年, 高等修业四年。 辛亥革命后, 学堂改称学校。
  •     (兩)liǎng ㄌㄧㄤˇ1)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
  •     děng ㄉㄥˇ1)古代指顿齐竹简(书)。2)数量、程度相同,或地位一...
  • 小学堂    清 末采用 欧 美 方式设立的初级学校。 初称小学堂, 后改称小学校,...
  • 小学堂    清 末采用 欧 美 方式设立的初级学校。 初称小学堂, 后改称小学校, 犹今之小学。    ▶ 清 孙诒让 《周礼政要‧广学》: “今西国定制, 无论城乡, 三十户而设小学堂一。”
  • 初等小学    见“ 初级小学 ”。
  • 学堂    xuétáng〈方〉学校。
  • 小学    xiǎoxué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②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古时小学教六书,所以有这名称。
  • 村学堂    乡村学堂。 旧时多指乡村私塾。    ▶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和林卿韵》词: “友 鲁申公 , 师 浮丘伯 , 尚可教书村学堂。”    ▶ 《儒林外史》第一回: “﹝ 王冕 ﹞七岁上死了父亲, 他母亲做些针指, 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
  • 洋学堂    旧指始于近代的新式学校。    ▶ 洪深 《劫后桃花》五: “小姐在洋学堂念书行了;这个种花的事, 得有真本领的, 你不行。”    ▶ 巴金 《家》三一: “这都是给洋学堂教坏了的。 我原说不要把子弟送进洋学堂, 你们总不听我的话。”
  • 私学堂    即私塾。    ▶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 “这老汉原是个穷念书人, 早年在私学堂教‘子曰学而时习之’糊口。”参见“ 私塾 ”。
  • 小学子    见“ 小学生 ”。
  • 小学生    xiǎoxuéshēng在小学读书的学生。◆ 小学生xiǎo xué sheng①年岁较小的学生。②〈方〉年岁较小的男孩子。
  • 初级小学    chūjí xiǎoxué我国实施过的前一阶段的初等教育的学校。简称初小。
  • 大小学士    指 明 沈度 及弟 粲 。    ▶ 沈度 、 沈粲 皆善书, 同官翰林, 时号“大小学士”。 见《明史‧文苑传二‧沈度》。
  • 完全小学    wánquán xiǎoxué指设有初级和高级两部的小学。简称完小。
  • 小学而大遗    xiǎo xué ér dà yí[learning trivials while giving up imporeance] 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小,指不知句读;大,指不解疑难问题。而,转折连词,可是。遗,弃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唐·韩愈《师说》
  • 高级小学    gāojíxiǎoxué我国实施过的后一阶段的初等教育的学校。简称高小。
  • 两级师范学堂    清 末创办的含有初级和优级两级的师范学校。 初级培养小学堂教员, 修业五年。 附设简易科, 修业一年或半年。 优级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的教员与管理员, 修业公共科一年, 本科三年。 辛亥革命后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 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 两箱    两旁;两边。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从祠南历夹岭, 广裁三尺馀, 两箱悬崖数万仞, 窥不见底, 祀祠有感则云与之平, 然后敢度。”    ▶ 《八琼室金石补正‧强独乐文帝庙造象碑》: “ 药王 在其左, 普贤 在其方, 文殊 、 师利 侠持两箱。”
  • 两端      1.  事物的两个顶端;两头。    ▶ 《论语‧子罕》: “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孔颖达 疏: “两端, 终始也。”    ▶ 宋 王禹偁 《大阅赋》: “出游兵以定两端, 握奇数而制四面。”    ▶ 《元史‧礼乐志二》: “相鼓二, 制如搏拊, 以韦为表, 实之以糠。 拊其两端, 以相乐舞节。”    2.  谓两个极端。    ▶ 《礼记‧中庸》: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 郑玄 注: “两端, 过与不及也。”    3.  犹两者。    ▶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武安 已罢朝, 出止车门, 召 韩御史大夫 载, 怒曰: ‘与 长孺 共一老秃翁, 何为首鼠两端?’”    ▶ 《宋书‧律历志中》: “古之为历者, 邓平 能修旧制新, 刘洪 始减《四分》, 又定月行迟疾, 杨伟 斟酌两端, 以立多少之衷, 因朔积分设差, 以推合朔月蚀。”    ▶ 唐 欧阳詹 《江夏留别华二》诗: “乡路我尚遥, 客游君未回。 将何慰两端, 互勉临岐杯。”    4.  指游移于两者之间的态度。    ▶ 《史记‧魏公子列传》: “ 魏王 恐, 使人止 晋鄙 , 留军壁 邺 , 名为救 赵 , 实持两端以观望。”    ▶ 《晋书‧王浚传》: “及 赵王 伦 篡位, 三王起义兵, 浚 拥众挟两端, 遏绝檄书, 使其境内士庶不得赴义。”    ▶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 “ 世衡 知城事, 寨下属 羌 率持两端, 向背不常。”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上以 第巴 始终反覆持两端, 乃追还其使。”    5.  犹两种、两类。    ▶ 《荀子‧正论》: “而圣王之分, 荣辱是也。 是有两端矣: 有义荣者, 有埶荣者, 有义辱者, 有埶辱者。”
  • 两粤      1.   汉 初的两个小国 南粤 和 闽粤 的合称。 地有今 广东 、 广西 、 福建 。    ▶ 《汉书‧食货志下》: “﹝ 武帝 ﹞即位数年, 严助 、 朱买臣 等招徕 东瓯 , 事 两粤 , 江 淮 之间肃然烦费矣。”参阅《汉书‧两粤传》。    2.  指 广东 、 广西 。    ▶ 清 叶廷管 《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并撰人辨》: “ 昆山 李香引 文学 荪 以所辑《劫灰录补注》示我。 是录载残 明 桂 藩在 两粤 、 黔 、 滇 诸事。”
  • 两立    liǎnglì两个方面同时并存:势不~。
  • 两税法    唐德宗 建中 年间开始实行的新赋税法。 因税分夏秋两季缴纳, 故称。 两税法是 唐 代后期直至 明 代中叶田赋制度的基础。    ▶ 《新唐书‧杨炎传》: “ 炎 疾其敝, 乃请为‘两税法’, 以一其制。 凡百役之费, 一钱之敛, 先度其数而赋于人, 量出制入。 户无主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不居处而行商者, 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 度所取与居者均, 使无侥利。 居人之税, 秋夏两入之, 俗有不便者三之。 其租、庸、杂役悉省, 而丁额不废。 其田亩之税, 率以 大历 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 而均收之, 夏税尽六月, 秋税尽十一月, 岁终以户赋增失进退长吏, 而尚书度支总焉。”亦省称“ 两税 ”。    ▶ 唐 白居易 《重赋》诗: “国家定两税, 本意在忧人。”    ▶ 《新唐书‧德宗纪》: “﹝ 建中 元年﹞二月丙申, 初定两税。”    ▶ 宋 苏轼 《策别十五》: “自两税之兴, 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 因赋之多少而制役, 其初盖甚均也。”    ▶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 “故夫变者, 古今之公理也。 贡助之法, 变为租庸调, 租庸调变为两税, 两税变为一条鞭。”
  • 两税户    依两税法纳税的人家。    ▶ 《旧唐书‧武宗纪》: “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 收充两税户。 拆招提、兰若四万馀所, 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 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两等小学堂是什么意思,两等小学堂的中文解释,兩等小學堂是什麽意思两等小学堂 meaning in Chinese,发音,例句,用法,同义词,反义词由查查汉语词典提供,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