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着对方的面骂第三者。 由于两者的特徵相同, 实际上借此骂对方。
▶ 鲁迅 《彷徨‧肥皂》: “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秃’了。 我就没有给钱, 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对着和尚骂贼秃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对: (對)duì ㄉㄨㄟˋ1)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2)朝着...
- 着: zhuó ㄓㄨㄛˊ1)穿(衣):穿~。穿红~绿。~装。2)接触,挨上:...
- 和尚: hé shang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
- 骂: (駡)mà ㄇㄚˋ1)用粗野或带恶意的话侮辱人:~人。~街。~名。咒~...
- 贼秃: 詈词。 对和尚的蔑称。 ▶ 《水浒传》第五回...
- 贼秃: 詈词。 对和尚的蔑称。 ▶ 《水浒传》第五回: “你去房中将息, 我与你去拿那贼秃来。” ▶ 《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五卷: “贼秃, 你只搬去便罢。”
- 对着干: duì zhegàn①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反对或搞垮对方。②跟对方做同样的工作,比赛着干。
- 贼秃秃: 犹贼忒忒。 ▶ 王西彦 《寻常事》: “那人把一双贼秃秃的眼睛往这乡下姑娘身上一扫。”
- 和尚头: hé shangtóu俗指剃光的头;光头(guāngtóu)。
- 和尚稻: 无芒稻的俗称。 ▶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 “ 洛 下稻田亦多, 土人以稻之无芒者为和尚稻。”
- 和尚菜: 植物名。 菊科。 多年生草本。 多生于山林及溪涧, 自根丛生小叶, 似款冬, 果有暗紫色刺毛, 可食。 见 明 朱橚 《救荒本草》卷三。
- 和尚麦: 无芒麦的俗称。 ▶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 “太庚麦无芒圆大, 谓之和尚麦。”
- 大和尚: 1. 对高僧的尊称。 ▶ 《晋书‧艺术传‧佛图澄》: “ 勒 益重之, 事必谘而后行, 号曰大和尚。” 2. 后世僧寺中住持亦称之。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四: “沙门住方丈领众者, 俗尊之曰大和尚。”
- 女和尚: 尼姑的别称。 ▶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 “而京师僧讳和尚, 称曰大师。 尼讳师姑, 呼为女和尚。”
- 山和尚: 鸟名。 因其鸣声似和尚念经而得名。 ▶ 宋 王质 《林泉结契》卷一: “山和尚, 身灰褐色, 脑觜俱黑, 声浊圆, 间若诵 牟尼 号者, 旋杂他声。” ▶ 明 杨慎 《鹧鸪天》词: “弹声林鸟山和尚, 写字寒虫水秀才。” ▶ 清 李调元 《峨嵋山赋》: “雨道士之喜雨至, 山和尚之好山栖。”
- 沙和尚: 神魔小说《西游记》中 沙悟净 的别名。 ▶ 《西游记》第二二回: “ 三藏 见他行礼, 真像个和尚家风, 故又叫他做 沙和尚 。”
- 花和尚: huāhé shɑng指不守戒规(如喝酒、吃肉等)的和尚。
- 边和尚: 五代 边镐 的诨名。 ▶ 宋 马永易 《实宾录》: “ 五代 南唐 边镐 节度 湖南 , 政无纪纲, 无日不设斋, 盛修佛事, 潭 人谓之 边和尚 。” ▶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初从军平 建州 , 凡所克捷, 惟务全活, 建 人德之, 号为 边罗汉 。 及克 湘潭 , 镐 为统军, 诸将欲纵掠, 独 镐 不允。 军入其城, 巷不改市, 潭 人益喜之, 谓之 边菩萨 。 及帅于 潭 , 政出多门, 绝无威断, 惟事僧佛, 楚 人失望, 谓之 边和尚 。”
- 堂头和尚: 僧寺住持。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生不免从行者参堂头和尚至德大师 法本 。” ▶ 《水浒传》第九十回: “今因奉诏破 辽 到此, 得以拜见堂头大和尚, 平生万幸。” ▶ 《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 “一时三个人, 倒像是堂头大和尚重提作行脚时的风尘, 翰林学士回想作秀才时的况味。”亦省称“ 堂头 ”。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韩文公与大颠论佛法》: “公明日凌晨遂去, 才到门首, 乃遇首座, 问: ‘侍郎入寺何早?’公云: ‘特去堂头通话。 ’座云: ‘堂头有何言句开示?’”
- 布袋和尚: 五代 时僧人, 世传为 弥勒菩萨 的应化身。 ▶ 《景德传灯录‧明州布袋和尚》谓其自称 契此 , 时号 长汀子布袋师 。 ▶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昔 四明 有异僧, 身矮而皤腹, 负一布囊, 中置百物, 于稠人中时倾写于地曰: ‘看, 看!’人皆目为 布袋和尚 , 然莫能测。 临终作偈曰: ‘ 弥勒 真 弥勒 , 分身百千亿。 时时识世人, 时人总不识。 ’于是隐囊而化。 今世遂塑画其像为 弥勒菩萨 以事之。” ▶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 “ 布袋和尚 者, 在 奉化县 岳林寺 , 尝皤腹, 以杖荷一布袋, 凡供身之具尽贮袋中, 随处偃卧;天将雨, 即著湿草履, 骤行途中;遇亢旸, 即曳高齿木屐, 竖膝而睡。 ▶ 梁 贞明 三年, 于寺中东廊石上端坐而逝。 今 杭州 诸寺皆塑其像, 抚膝袒怀, 开口而笑, 荷布袋于傍, 盖僧家藉此以示云游之状, 为募化之资耳。”
- 歪嘴和尚: wāizuǐ héshBng[monk with wry mouth] 比喻那些为自私的目的而乱搬教条的人经是好经,怕是让歪嘴和尚念走了样儿
- 泗州和尚: 唐 西域高僧 僧伽 大师, 曾在 泗州 临淮县 建造寺院, 人称 泗州和尚 。 ▶ 中宗 时迎入 长安 , 景龙 四年卒, 归葬 临淮 。 ▶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 “ 王延彬 独据 建州 , 称伪号。 一旦大设, 为伶官作戏辞云: ‘只闻有 泗州和尚 , 不见有五县天子。 ’”参阅 清 周亮工 《闽小记‧僧伽》。
- 漏春和尚: 柳树的别名。 ▶ 宋 陶谷 《清异录‧木》: “新栽柳树, 必用泥固济其末, 颇类比丘顶相。 ▶ 元伯玉 宅前插柳, 初春吐芽, 伯玉 曰: ‘且得漏春和尚一一无恙。 ’盖取 子美 ‘漏泄春光有柳条’之句。”
- 白足和尚: 后秦 鸠摩罗什 弟子 昙始 , 足白于面, 虽跣涉泥淖而未尝污湿, 时称“白足和尚”。 后亦用以指高僧。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昙始》: “释 昙始 , 关中 人。 自出家以后, 多有异迹…… 始 足白于面, 虽跣足泥水, 未尝沾湿, 天下咸称白足和尚。”
- 过海和尚: 指 唐 高僧 鉴真 。 因其东渡至 日本 传播佛教教义, 故称。 ▶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 天宝 末, 扬州 僧 鉴真 , 始往 倭国 , 大演释教, 经 黑海 蛇山 , 其徒号 过海和尚 。” ▶ 唐 崔恭 《<唐右补阙梁肃文集>序》: “作 过海和尚 塔铭、 幽公 碑铭, 释氏制作, 无以抗敌。”
其他语言
- 对着和尚骂贼秃的英语:curse baldheads to a monk -- criticize sb. by insin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