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é ér bù tóng
【解释】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拼音码】hebt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和而不同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和: hé ㄏㄜˊ1)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
- 而: ér ㄦˊ1)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
- 不同: 1. 不相同;不一样。 &nb...
- 和而不唱: hé ér bù chàng 【解释】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出处】《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拼音码】hebc
- 不同: 1. 不相同;不一样。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 “所习不同, 所务各异, 言势殊也。” ▶ 前蜀 韦庄 《关河道中作》诗: “往来千里路长在, 聚散十年人不同。” ▶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 “他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 他们的历史习惯, 跟我们不同。” 2. 不同意。 ▶ 《宋书‧张邵传》: “太尉长史 何勖 不同, 欲席卷奔 郁洲 , 自海道还都。” ▶ 《南齐书‧鄱阳王锵传》: “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 出天子置朝堂, 二王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 谁敢不同?” 3. 不和。 ▶ 《后汉书‧孔融传》: “﹝ 融 ﹞与中丞 赵舍 不同, 托病归家。”
- 不同凡响: bù tóng fán xiǎng 【解释】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示例】自学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拼音码】btfx【灯谜面】韩湘子吹笛神曲;雷鸣;仙乐;此曲只应天上有【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表示才能出众,本领高强【英文】be outstanding
- 不同戴天: 同“不共戴天”。
- 不同流俗: bù tóng liú sú 【解释】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出处】《礼记·射义》:“不从流俗。”【示例】庄绍光见萧昊轩气宇轩昂,~,也就着实亲近。(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拼音码】btls
- 与众不同: yú zhòng bù tóng 【解释】跟大家不一样。【示例】从他~的解题思路中,看出他很聪明。【拼音码】yzbt【灯谜面】和尚戴礼帽;白脖子屎壳郎;端午节吃饺子三人【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出色【英文】be out of the ordinary
- 六耳不同谋: liù ěr bù tóng móu 【解释】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拼音码】lebm
- 冰炭不同器: bīng tàn bù tóng qì 【解释】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出处】《韩非子·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示例】岂不闻~,也似咱愚不并居。(《元曲选·渔樵记》一折)【拼音码】btbq【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种对立的事物
- 冰炭不同炉: 同“冰炭不同器”。
- 截然不同: jié rán bù tóng 【解释】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示例】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拼音码】jrbt【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英文】a horse of a different color
- 熏莸不同器: 喻善恶好坏不能共处。 ▶ 《孔子家语‧致思》: “ 回 闻薰莸不同器而藏, 尧 桀 不共国而治, 以其类异也。”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培塿无松柏, 薰莸不同器。” ▶ 明 何景明 《咏怀》之二: “薰莸不同器, 清淆本殊源。”亦作“ 薰莸异器 ”。 ▶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十六‧美恶宜别卷》: “凡作史者, 美恶必宜别卷, 所以类族辨物, 使薰莸异器, 阅者一览可知。”
- 薰莸不同器: xún yóu bù tóng qì 【解释】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个器物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出处】《孔子家语·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拼音码】xybq【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 迥乎不同: 见“迥然不同”。
- 迥然不同: jiǒng rán bù tóng 【解释】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出处】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文章古今迥然不同,钟嵘《诗品》以古诗第一,子建次之,此论诚然。”【示例】那公子朔虽与寿一母所生,贤愚~。(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拼音码】jrbt【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两者之间比较【英文】widely different
-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qiān lǐ bù tóng fēng,bǎi lǐ bù tóng sú 【解释】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拼音码】qlbs
- 道不同,不相为谋: dào bù tóng,bù xiāng wéi móu 【解释】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示例】汉·杨恽《报孙会宗书》:“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拼音码】dbtb【用法】复句式;作分句;指志不同的人不能一起共事
- 磨而不磷, 涅而不缁: 谓极坚之物, 磨也磨不薄;极白之物, 染也染不黑。 比喻不受环境影响, 经得起考验。 语出《论语‧阳货》: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 朱熹 集注: “磷, 薄也。 涅, 染皂物。 言人之不善, 不能浼己。” ▶ 汉 陆贾 《新语‧道基》: “洁清明朗, 润泽而濡;磨而不磷, 涅而不缁。” ▶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唐纪‧中宗皇帝》: “如 狄公 者, 真所谓磨而不磷, 涅而不缁。” ▶ 《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 “其实信得及他这朵妙法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真有个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光景。”亦省作“ 磨不磷, 涅不缁 ”。 ▶ 宋 安晚 《石乡侯石中虚除翰林学士诰》: “圆成规, 方成矩, 凛若通才;磨不磷, 涅不缁, 屹然雅操。”
-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mó ér bù lín,niè ér bù zī 【解释】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出处】《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拼音码】mebz【用法】复句式;作分句;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受环境影响
-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 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 形容不重视, 不注意。 ▶ 《礼记‧大学》: “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 “没有一定的思想水平, 英雄人物, 即使就在他眼前, 他也会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的。”亦作“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 ▶ 《老子》: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 《云笈七签》卷二: “唯吾 老君 犹处空玄寂寥之外, 玄虚之中,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 一而不党: 谓混一而无偏颇。 ▶ 《庄子‧马蹄》: “一而不党, 命曰天放。” ▶ 成玄英 疏: “党, 偏也。”
- 乐而不厌: 喜爱而不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