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制 : 京城外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分为六遂, 每遂有遂人掌其政令。
▶ 《周礼‧地官‧遂人》: “大丧, 帅六遂之役而致之, 掌其政令。”
▶ 郑玄 注: “遂人主六遂, 若司徒之于六乡也。 六遂之地, 自远郊以达于畿, 中有公邑、家邑、小都、大都焉。
▶ 郑司农 云: 遂谓王国百里外。”
六遂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六: liù ㄌㄧㄡˋ1)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
- 遂: suì ㄙㄨㄟˋ1)顺,如意:~心。~愿。2)成功,实现:未~。功成名...
- 六道: 1. 谓耳、目、鼻、口及下体之前后二孔。 ▶ 《管子‧君臣下》: “四肢不通, 六道不达, 曰失。” ▶ 尹知章 注: “六道, 谓上有四窍下有二窍也。” 2. 佛教语。 谓众生轮回的六去处: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 南朝 陈 徐陵《报德寺刹下铭》: “三心断缚, 六道除怨。” ▶ 《新唐书‧傅弈传》: “ 西域 之法, 无君臣父子, 以三涂六道吓愚欺庸。”
- 六逸: 指 竹溪 六逸。 ▶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 “﹝ 李白 ﹞更客 任城 , 与 孔巢父 、 韩准 、 裴政 、 张叔明 、 陶沔 居 徂来山 , 日沈饮, 号‘ 竹溪 六逸’。” ▶ 金 郦权 《自鹤壁游善应洹山》诗: “同游成六逸, 轰饮助高兴。” ▶ 明 无名氏 《飞丸记‧发迹锄强》: “苍虬箨浮, 金茎凤游, 七贤六逸频呼酒。” ▶ 丁以布 《题三子游草》诗: “还应乐府歌《三妇》, 六逸高风未渺漫。”
- 六道轮回: liù dào lún huí 【解释】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出处】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示例】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我着你脱离生死,免却~。”【拼音码】ldlh【用法】偏正式;作宾语;迷信说法
- 六通四达: 犹四通八达。
- 六郎: 1. 《旧唐书‧杨再思传》: “ 易之 之弟 昌宗 以姿貌见宠幸, 再思 又谀之曰: ‘人言 六郎 面似莲花; 再思 以为莲花似 六郎 , 非 六郎 似莲花也。 ’其倾巧取媚也如此”。 ▶ 张昌宗 行六, 故云。 后用为咏莲之典实。 ▶ 宋 陆游 《荷花》诗: “犹嫌翠盖红妆句, 何况人言似 六郎 。” ▶ 明 徐渭《红佛桑》诗之一: “都争茜颊堪千镒, 谁问莲花似 六郎 。” ▶ 鲁迅 《秋夜有感》诗: “何来酪果供千佛, 难得莲花似 六郎 。” 2. 宋 杨继业 之六子 杨延昭 英勇善战, 在边防二十馀年, 屡挫 契丹 兵将, 人称 杨六郎 。 详见《宋史》本传。
- 六通四辟: 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 六郡: 指 汉 的 陇西 、 天水 、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六郡。 ▶ 《汉书‧地理志下》: “ 天水 、 陇西 , 山多林木, 民以板为室屋。 及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 皆迫近 戎 狄 , 修习战备, 高上气力, 以射猎为先…… 汉 兴, 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 以材力为官, 名将多出焉。” ▶ 颜师古 注: “六郡谓 陇西 、 天水 、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河西 。” ▶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儒学》: “六郡凑其衣冠, 五陵穷其轨躅。” ▶ 唐 杨炯 《刘生》诗: “卿家本六郡, 年长入 三秦 。” ▶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说赴朔方军》: “闻风六郡勇, 计日五戎平。”
- 六通: 1. 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 宋 黄庭坚 《和邢敦夫秋怀》诗之四: “六通而四辟, 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 佛教语。 谓六种神通力: 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 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 神足通, 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 谓得色界天眼根, 能透视无碍;天耳通, 谓得色界天耳根, 听闻无碍;他心通, 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 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 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 前五通, 凡夫亦能得之, 而第六通, 唯圣者始得。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 汰法师 云: 六通三明同归, 正异名耳。” ▶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 “至于一乘二谛之原, 三明六通之旨, 西域备详, 东土靡记。” ▶ 明 谢谠 《四喜记‧诗礼趋庭》: “飞锡起金池, 潦倒沙弥, 六通五薀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 谓通解六试题。 ▶ 《宋史‧仁宗纪四》: “﹝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 诏: 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 每试十道, 以六通为合格。” ▶ 《宋史‧选举志一》: “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注六道, 疏义四道, 以六通为合格。”
- 六部: liùbù从隋唐开始,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一般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统称六部。
- 六逆: 古代统治阶级所认为的六种悖逆行为。 ▶ 《左传‧隐公三年》: “且夫贱妨贵, 少陵长, 远间亲, 新间旧, 小加大, 淫破义, 所谓六逆也。”
其他语言
- 六遂的俄语:pinyin:liùsuì ист. шесть пристоличных округов (в кольце от 100 до 200 里 от столицы, дин. Чжо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