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诏是什么意思

  用"六诏"造句
  • 唐 代位于今 云南 及 四川 西南的 乌蛮 六个部落的总称, 即 蒙隽诏 、 越析诏 、 浪穹诏 、 邆睒诏 、 施浪诏 、 蒙舍诏 。 “诏”义为王或首领。 其帅有六, 因号“六诏”。
       ▶ 唐 开元 二十六年后, 蒙舍诏 并吞其他五部, 因其在五部南(今 巍山县 南境), 史称 南诏 。 其地在今 云南 及 四川 西部。
       ▶ 唐 元稹 《蛮子朝》诗: “西南 六诏 有遗种, 僻在荒陬路寻壅。”后用以称 云南 。
       ▶ 宋 陆游 《晚登横溪阁》诗: “瘴雾不开连 六诏 , 俚歌相答带 三巴 。”
       ▶ 清 陆元辅 《送文介石学博归滇南》诗: “ 三江 日月孤臣老, 六诏 风烟万里归。”
       ▶ 吕志尹 《过黔楚界喜晴》诗: “ 六诏 乡关常恨别, 三湘 春水无情流。”参阅《旧唐书‧南蛮西南夷传》、《新唐书‧南蛮传上》。
  • :    liù ㄌㄧㄡˋ1)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
  • :    (詔)zhào ㄓㄠˋ1)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其子。2)帝王所...
  • 七符六诏:    谓多次发布命令。 符, 兵符。 诏, 诏书。    ▶ 明 沈采 《千金记‧登拜》: “王法无亲, 各官遵守, 三令五申, 七符六诏, 虽云兵出有奇, 其实兵行诡道。”
  • 六识:    佛教所称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而生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作用。 “六识”为大、小乘之共说, 而位于大乘八识中之前六识, 故亦称“ 前六识 ”。    ▶ 明 破悭道人《一文钱》第六出: “内六尘, 外六根, 中六识, 去缚解粘, 立登般若。”    ▶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 列子 知西方有圣人矣, 其曰: ‘以耳视, 以目听。 ’曰: ‘视听不以耳目。 ’于圣人六根互用之法, 六识之相, 庶近似之, 皆非 庄周 所知者。”参阅《成唯识论》五。
  • 六说白道:    犹胡说八道。    ▶ 《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 “ 惠莲 道: ‘你问那雌牙鬼囚根子, 口里六说白道的, 把我的胳膊都气软了。 ’”

相关词汇

        :    liù ㄌㄧㄡˋ1)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
        :    (詔)zhào ㄓㄠˋ1)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其子。2)帝王所...
        七符六诏:    谓多次发布命令。 符, 兵符。 诏, 诏书。    ▶ 明 沈采 《千金记‧登拜》: “王法无亲, 各官遵守, 三令五申, 七符六诏, 虽云兵出有奇, 其实兵行诡道。”
        六诗:      1.  犹六义。    ▶ 《周礼‧春官‧大师》: “教六诗: 曰风, 曰赋, 曰比, 曰兴, 曰雅, 曰颂。”    ▶ 郑玄 注: “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 赋之言铺, 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 见今之失, 不敢斥言, 取比类以言之。 兴, 见今之美, 嫌于媚谀, 取善事以喻劝之。 雅, 正也, 言今之正者, 以为后世法。 颂之言诵也, 容也, 诵今之德, 广以美之。”参见“ 六义 ”。    2.  指大雅、小雅、正风、变风、变大雅、变小雅。 参阅 五代 齐己 《风骚旨格》。
        六识:    佛教所称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而生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作用。 “六识”为大、小乘之共说, 而位于大乘八识中之前六识, 故亦称“ 前六识 ”。    ▶ 明 破悭道人《一文钱》第六出: “内六尘, 外六根, 中六识, 去缚解粘, 立登般若。”    ▶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 列子 知西方有圣人矣, 其曰: ‘以耳视, 以目听。 ’曰: ‘视听不以耳目。 ’于圣人六根互用之法, 六识之相, 庶近似之, 皆非 庄周 所知者。”参阅《成唯识论》五。
        六说白道:    犹胡说八道。    ▶ 《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 “ 惠莲 道: ‘你问那雌牙鬼囚根子, 口里六说白道的, 把我的胳膊都气软了。 ’”
        六证:    见“ 六徵 ”。
        六谷:    liùgǔ(1)[six crops]∶古时指稻、黍、稷、梁、麦、苽六种农作物(2)[maize][方]∶玉米六谷粉
        六论:      1.  指《吕氏春秋》中的《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    ▶ 《史记‧吕不韦列传》: “ 吕不韦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 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二十馀万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号曰《吕氏春秋》。”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是以 庄周 《齐物》, 以论为名; 不韦 《春秋》, 六论昭列。”    2.  指 宋 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 “大科始进文字。 有合, 则召试秘书省。 出六论题于九经、诸子百家、十七史及其传释中为目。 而六论者, 以五通为过焉。”    ▶ 《宋史‧选举志二》: “﹝ 孝宗 乾道 ﹞七年, 诏举制科以六论, 增至五通为合格。”    ▶ 《宋史‧曾巩传》: “﹝ 曾巩 ﹞年十二, 试作六论, 援笔而成, 辞甚伟。”
        六象:    见“ 六像 ”。
        六计:      1.  古代考察官吏的六项内容。    ▶ 《周礼‧天官‧小宰》: “以听官府之六计, 弊群吏之治, 一曰廉善, 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 四曰廉正, 五曰廉法, 六曰廉辨。”    ▶ 贾公彦 疏: “六者不同, 既以廉为本, 又计其功过多少而听断之, 故云六计。”廉, 考察。    ▶ 清 钱谦益 《刑科给事中薛大中父约赠征仕郎制》: “本六计之弊廉能, 又以清白训子。”    ▶ 清 赵翼 《芸浦奉命来抚江南》诗: “民庆二餔长有托, 吏遵六计未全违。”    2.  指六出奇计。 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 “﹝ 陈平 ﹞凡六出奇计, 辄益邑, 凡六益封。 奇计或颇秘, 世莫能闻也。”    ▶ 元 陈基 《二十六日自通州赴淮安》诗: “六计西来思挠 楚 , 三军左袒欲安 刘 。”
        六贵:    指 南朝 齐 废帝东昏侯 所宠信之 萧遥光 、 萧坦之 、 徐孝嗣 、 刘暄 、 江祏 、 江祀 六人。    ▶ 《南齐书‧江祏传》: “ 永元 元年, ﹝ 江祏 ﹞领太子詹事。    ▶ 刘暄 迁散骑常侍, 右卫将军。    ▶ 祏 兄弟与 暄 及 始安王 遥光 、尚书令 徐孝嗣 、领军 萧坦之 六人, 更日帖敕, 时呼为‘六贵’。”
        六誓:    《尚书》中六篇誓文的总称。    ▶ 《谷梁传‧隐公八年》“诰誓不及 五帝 ” 晋 范宁 注: “诰誓, 《尚书》六誓七诰是其遗文。”    ▶ 杨士勋 疏: “六誓者, 即《尚书》《甘誓》、《汤誓》、《牧誓》、《泰誓》、《费誓》、《秦誓》也。”

其他语言

        六诏的俄语:pinyin:liùzhào ист. лучжао (общее название группы некитайских племен в западной части нынешней пров. Юньнань, при Танской династии)

相邻词汇

  1. "六誓"什么意思
  2. "六计"什么意思
  3. "六论"什么意思
  4. "六证"什么意思
  5. "六识"什么意思
  6. "六诗"什么意思
  7. "六说白道"什么意思
  8. "六谷"什么意思
  9. "六象"什么意思
  10. "六贵"什么意思
桌面版繁體版English

Copyright © 2025 WordTech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