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羽是什么意思


  •  1.  古代诸侯的乐舞。 有六列, 每列六人, 持羽而舞, 故名。
       ▶ 《春秋‧隐公五年》: “九月, 考 仲子 之宫, 初献六羽。”
       ▶ 孔颖达 疏: “六羽, 谓六行之人秉羽舞也。”参见“ 六佾 ”。
     
     2.  即六翮。
       ▶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 “鹄卵未孚, 指掌之所靡, 及其乘冲飙而燎巨野, 奋六羽以凌朝霞, 则虽智勇不能制也。”参见“ 六翮 ”。
  • :    liù ㄌㄧㄡˋ1)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
  • :    yǔ ㄩˇ1)鸟的毛:~毛。~绒。~书。~衣。~扇。~族(指鸟类)。~...
  • 六翮:      1.  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 用以指鸟的两翼。    ▶ 《战国策‧楚策四》: “奋其六翮而凌清风, 飘摇乎高翔。”    ▶ 宋 苏轼 《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 “君犹鸾鹤偶飘堕, 六翮如云岂长铩。”    ▶ 明 刘基 《戏为雪鸡篇寄詹同文》诗: “雪鹤排云舒六翮, 长鸣远逐 浮丘伯 。”    2.  指鸟。    ▶ 唐 高适 《别董大》诗之二: “六翮飘颻私自怜, 一离 京洛 十馀年。”    ▶ 宋 陆游 《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诗: “今年一战馘馀子, 风送六翮凌青霄。”    ▶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六翮飞身, 争投栖于树杪;五花画舫, 尽返棹于湖边。”
  • 六署:    南朝 齐 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所领导的六个官署。    ▶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 “上躬亲细务, 纲目亦密;于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 莫不启闻, 取决诏敕。”    ▶ 胡三省 注: “按 萧子显 《齐志》: 六署者, 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所通署除署、功论、封爵、贬黜、八议、疑谳六案也。”参阅《南齐书‧百官志》。
  • 六老:    眼睛的别称。

相关词汇

        :    liù ㄌㄧㄡˋ1)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
        :    yǔ ㄩˇ1)鸟的毛:~毛。~绒。~书。~衣。~扇。~族(指鸟类)。~...
        六翮:      1.  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 用以指鸟的两翼。    ▶ 《战国策‧楚策四》: “奋其六翮而凌清风, 飘摇乎高翔。”    ▶ 宋 苏轼 《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 “君犹鸾鹤偶飘堕, 六翮如云岂长铩。”    ▶ 明 刘基 《戏为雪鸡篇寄詹同文》诗: “雪鹤排云舒六翮, 长鸣远逐 浮丘伯 。”    2.  指鸟。    ▶ 唐 高适 《别董大》诗之二: “六翮飘颻私自怜, 一离 京洛 十馀年。”    ▶ 宋 陆游 《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诗: “今年一战馘馀子, 风送六翮凌青霄。”    ▶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六翮飞身, 争投栖于树杪;五花画舫, 尽返棹于湖边。”
        六署:    南朝 齐 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所领导的六个官署。    ▶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 “上躬亲细务, 纲目亦密;于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 莫不启闻, 取决诏敕。”    ▶ 胡三省 注: “按 萧子显 《齐志》: 六署者, 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所通署除署、功论、封爵、贬黜、八议、疑谳六案也。”参阅《南齐书‧百官志》。
        六老:    眼睛的别称。
        六结:    佛教语。 以一巾编系六结, 喻唯一之真性因妄执分别而结为六根。    ▶ 《楞严经》卷五: “如是, 六结不同, 循顾本因, 一巾所造, 令其杂乱, 终不得成。”    ▶ 宋 范成大 《次韵乐先生吴中见寄》之六: “便好一坑埋众妙, 何须六结解诸根。”    ▶ 宋 范成大 《春晚卧病故事都废闻西门种柳已成而燕宫海棠亦烂漫矣》诗: “游骑行歌莫相笑, 遨头六结已龟藏。”
        六耳:    谓第三者。    ▶ 《西游记》第二回: “ 悟空 道: ‘此间更无六耳, 止弟子一人。 ’”参见“ 六耳不同谋 ”。
        六经皆史:    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 中国 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 首倡于 元 郝经 , 清 袁枚 亦主此说, 至 章学诚 才系统地提出这一主张。 他认为六经乃 夏 、 商 、 周 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 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 他提出了“六经皆史”、“六经皆器”的命题, 反对“离器言道”。    ▶ 龚自珍 、 章炳麟 亦倡此说。 参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中的《易教》、《经解》,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经》。
        六耳不传道:    犹言六耳不同谋。    ▶ 《石点头》第六回: “六耳不传道, 吾兄若知, 定先要挨一脚媒人。”
        六经注我:    宋 理学家 陆九渊 语。 意谓其思想皆出自“六经”, 可以与圣人之言互相发明。    ▶ 《陆象山语录》卷上: “学苟知本, 六经皆我注脚。”    ▶ 《宋史‧陆九渊传》: “或劝 九渊 著书, 曰: ‘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 ’”
        六耳不同谋:    liù ěr bù tóng móu 【解释】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拼音码】lebm
        六经三史:    六经三史 基本解释: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泛指古代典籍。

相邻词汇

  1. "六经三史"什么意思
  2. "六经注我"什么意思
  3. "六经皆史"什么意思
  4. "六结"什么意思
  5. "六署"什么意思
  6. "六翮"什么意思
  7. "六老"什么意思
  8. "六耳"什么意思
  9. "六耳不传道"什么意思
  10. "六耳不同谋"什么意思
桌面版繁體版English

Copyright © 2025 WordTech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