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制六律管。
▶ 唐 杜甫 《小至》诗: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管动飞灰。”
▶ 仇兆鳌 注: “《汉书》: 以葭莩灰实律管, 候至则灰飞管通。 冬至之律, 为黄钟也。 葭, 芦也。 管以玉为之, 凡十有二;六管, 举律以该吕也。”
▶ 宋 朱淑真 《冬至》诗: “八神表日占和岁, 六管飞葭动细灰。”
▶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二》: “吹嘘有藉, 幸同六管飞灰。”
六管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六: liù ㄌㄧㄡˋ1)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
- 管: guǎn ㄍㄨㄢˇ1)吹奏的乐器:~乐器。~弦乐。2)圆而细长中空的东...
- 六箴: 谓六项劝戒之言。 具体内容所指不一。 (1)丹扆六箴, 唐 李德裕 所上。 ▶ 《新唐书‧李德裕传》: “时帝昏荒, 数游幸, 狎比群小, 听朝简忽。 ▶ 德裕 上《丹扆六箴》……其一曰《宵衣》, 讽视朝希晚也;二曰《正服》, 讽服御非法也;三曰《罢献》, 讽敛求怪珍也;四曰《纳诲》, 讽侮弃忠言也;五曰《辨邪》, 讽任群小也;六曰《防微》, 讽伪游轻出也。”(2)心、口、耳、目、手、足六戒。 ▶ 唐 皮日休 《六箴序》: “帝身且不德, 能帝天下乎?能主家国乎?因为《心》、《口》、《耳》、《目》、《手》、《足》箴, 书之于绅。 安不忘危, 慎不忘《六箴》乎?”(3)视、听、好、学、进德、崇俭六戒。 ▶ 《宋史‧吴充传》: “ 充 作《六箴》以献, 曰视, 曰听, 曰好, 曰学, 曰进德, 曰崇俭。 ▶ 仁宗 命缮写赐皇族, 英宗 在藩邸, 书之坐右。”(4)清、公、勤、明、和、慎六戒。 ▶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儆戒‧六箴》: “清、公、勤、明、和、慎, 余襄公 靖 , 从政六箴。”
- 六筦: 六筦拼音:liù guǎn 注音:ㄌㄧㄨˋ ㄍㄨㄢˇ 词语解释西汉 末年 王莽 为增加税收所实行的财政经济政策。即酒、盐、铁专卖,铸钱和收山泽税。见《汉书·王莽传中》。亦作“ 六管 ”。《后汉书·隗嚣传》:“﹝ 王莽 ﹞设为六管,增重赋敛。”
- 六箸: 古博弈之具。 ▶ 三国 魏 曹植 《仙人篇》: “仙人揽六箸, 对博 太山 隅。” ▶ 《西京杂记》卷四: “ 许博昌 , 安陵 人也, 善陆博……法用六箸, 或谓之究, 以竹为之, 长六分。”
- 六等: 1. 六个等级。 (1)谓爵位有六级。 ▶ 《孟子‧万章下》: “君一位, 卿一位, 大夫一位, 上士一位, 中士一位, 下士一位, 凡六等。”(2)谓国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级。 ▶ 汉 贾谊 《新书‧官人》: “王者官人有六等: 一曰师, 二曰友, 三曰大臣, 四曰左右, 五曰侍御, 六曰厮役。”(3)谓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 ▶ 《孟子‧尽心下》“ 乐正子 二之中四之下也” 汉 赵岐 注: “人有是六等, 乐正子 能善能信, 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 指圭上所画的色彩为六行。 ▶ 《礼记‧杂记下》: “《赞大行》曰: 圭, 公九寸, 侯、伯七寸, 子、男五寸。 博三寸, 厚半寸, 剡上左右各寸半, 玉也, 藻三采六等。” ▶ 孔颖达 疏: “三采, 朱、白、苍也。 六等, 六行也。 谓画上三色, 每色为二行, 是三采六等。”
- 六簙: 亦作“六博”。 古代一种掷采下棋的比赛游戏。 ▶ 《楚辞‧招魂》: “菎蔽象棋, 有六簙些。 分曹并行, 遒相迫些。 成枭而牟, 呼五白些。” ▶ 王逸 注: “投六箸, 行六棋, 故为六簙也。 言宴乐既毕, 乃设六簙, 以菎蔽为箸, 象牙为棋, 丽而且好也。” ▶ 洪兴祖 补注引《古博经》云: “博法: 二人相对坐向局, 局分为十二道, 两头当中名为水, 用棋十二枚, 六白六黑, 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 其掷采以琼为之, 琼畟方寸三分, 长寸五分, 锐其头, 钻刻琼四面为眼, 亦名为齿。 二人互掷采行棋, 棋行到处即竖之, 名为骁棋, 即入水食鱼, 亦名牵鱼, 每牵一鱼获二筹, 翻一鱼获三筹。” ▶ 马王堆 汉 墓所出博具无“鱼”, 或 西汉 时尚不用“鱼”。 ▶ 《后汉书‧梁冀传》: “﹝ 梁冀 ﹞性嗜酒, 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踘、意钱之戏。” ▶ 唐 李益 《汉宫少年行》: “分曹六博快一掷, 迎欢先意笑语喧。” ▶ 清 赵翼 《心馀诗已刻于京师谢薀山观察觅以寄示展阅累日为题三律》之二: “三年刻楮成何事, 六博呼卢大有人。 太息儒冠真自误, 可怜无补费精神。”
- 六符: 谓三台六星的符验。 ▶ 《汉书‧东方朔传》: “愿陈《泰阶六符》, 以观天变, 不可不省。” ▶ 颜师古 注: “ 孟康 曰: ‘泰阶, 三台也。 每台二星, 凡六星。 符, 六星之符验也。 ’ 应劭 曰: ‘《黄帝泰阶六符经》曰: 泰阶者, 天之三阶也。 上阶为天子, 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 下阶为士庶人。 ’”后用为称颂朝廷或辅臣之词。 ▶ 南朝 陈 徐陵《陈公九锡文》: “胶庠宗稷之典, 六符十等之章, 还闻 泰始 之风流, 重睹 永平 之遗事, 此又公之功也。” ▶ 明 章懋 《上洛阳刘阁老书》: “惟夜望六符之光, 以致起居之颂而已。”
- 六籍: 1. 即六经。 ▶ 《文选‧班固<东都赋>》: “盖六籍所不能谈, 前圣靡得言焉。” ▶ 李善 注: “六籍, 六经也。” ▶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十: “如何绝世下, 六籍无一亲。” ▶ 明 张煌言 《陈文生未焚草序》: “ 祖龙 一炬, 六籍烟飞, 然博士掌故, 犹未焚也。” ▶ 清 龚自珍 《送夏进士序》: “大哉斯言!是其炳六籍, 训万祀矣。” 2. 佛教著作《大般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圆觉经》、《楞严经》, 号称禅家六籍。
- 六笙诗: 亦称“笙诗”。 《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佚诗的合称。 这六篇诗都已亡佚, 在《仪礼‧燕礼》中其曲都以笙吹奏, 故名。
- 六籍奴婢: 隋 王通 著《文中子》, 以 孔子 自比, 唐 刘蕡 谓“若以人望, 《文中子》于六籍, 犹奴婢之于郎主耳。”后人遂以《文中子》为“六籍奴婢”。 参阅 宋 钱易 《南部新书》戊、 张洎 《贾氏谭录‧六籍奴婢》。
- 六笙: 即六笙诗。 ▶ 宋 郑樵 《通志‧总序》: “古者丝竹, 有谱无辞, 所以《六笙》但存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