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语。 指反于八正道者。 即邪见, 邪思惟, 邪语, 邪业, 邪命, 邪方便, 邪念, 邪定。 ▶ 《维摩经‧弟子品》: “不舍八邪, 入八解脱。” ▶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梵螺吹处清三业, 金罄敲时断八邪。” 八: bā ㄅㄚˉ1)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邪: xié ㄒㄧㄝˊ1)不正当,不正派:~恶(è)。~念。~说。2)中医指...八邻: 为古代 蒙古 的一部。 ▶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元史十》: “ 蒙古 八邻 部人。 案《辍耕录》, 八邻 为蒙古七十二种之一。 ▶ 《秘史》, 孛端察儿 妻 阿当罕 , 生子曰 巴阿里歹 , 后为 蔑年巴阿邻氏 , 即 八邻 也。” 八遐: 犹八极。 ▶ 晋 陶潜 《闲情赋》: “坦万虑以存诚, 憩遥情于八遐。” ▶ 《云笈七签》卷九十六: “永仙方寸内, 八遐无易难。” 八郄: 春秋 晋 国 郤 氏有三卿、五大夫, 故号八郤。 ▶ 《国语‧晋语八》: “夫八郤, 五大夫三卿, 其宠大矣。” ▶ 韦昭 注: “三卿, 郤锜 、 郤犨 、 郤至 , 又有五人为大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