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詧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鉴詧(鑑詧)
- 拼音:jiàn chá
- 注音:ㄐㄧㄢˋ ㄔㄚˊ
词语解释
- 亦作“鉴詧”。
- 鉴许 亦作“鉴许”。 鉴察并认可。 ▶ 南朝 宋 鲍照 《重与世子启》: “今者之请, 必愿鉴许。” ▶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王兰泉》: “ 藩 从先生游, 垂三十年, 论学谈艺, 多蒙鉴许。” ▶ 清 吴敏树 《与杨性农书》: “不谓过蒙鉴许, 以为粗知文事, 重复增寄巨蒿。”
- 鉴观 亦作“鉴观”。 察视。 ▶ 《后汉书‧翟酺传》: “心存亡国所以失之, 鉴观兴王所以得之。” ▶ 清 侯方域 《志定鼎说》: “昔者 秦 得金策, 翦诸鹑首, 鉴观 秣陵 , 厥有王气。”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醒世文》: “上帝鉴观应不爽, 真伪心肠天总明。”
- 鉴证 亦作“鉴证”。 犹见证。 ▶ 郭沫若 《归去来‧由日本回来了》: “我在心中高呼千万遍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之名以为鉴证, 金石可泐, 此志不渝。”
- 鉴裁 亦作“鉴裁”。 1. 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 ▶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然托谕清远, 良有鉴裁, 亦未失高流矣。” ▶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 “斯皆鉴裁非远, 智识不周。”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漆烟对胶》: “ 令嘏 庄敏公 之子, 所蓄古墨至多, 而有鉴裁。” 2. 指审察识别人、物的优劣。 ▶ 唐 韩愈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 “称多量少鉴裁密, 岂念幽桂遗榛菅。” ▶ 宋 欧阳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 “自惭衰病心神耗, 赖有群公鉴裁精。” ▶ 清 赵翼 《酬啬生郡博见赠韵》: “先生鉴裁擅只眼, 苦心肯为披沙拣。”
- 鉴评 亦作“鉴评”。 鉴察评定。 ▶ 袁鹰 《悲欢‧不灭的诗魂》: “ 邓拓 同志的这些‘急就章’大都收在他的选集里, 读者和评论家们可以自己来细细鉴评。”
- 鉴衷 亦作“鉴衷”。 明察心意。 ▶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 “君其奚憾, 不余鉴衷。”
- 鉴识 亦作“鉴识”。 审察辨识的能力。 多指识别人才。 ▶ 《三国志‧魏志‧和洽传》: “ 洽 同郡 许混 者, 许劭 子也。 清醇有鉴识。” ▶ 南朝 梁 沈约 《沈文季加侍中诏》: “业宇流正, 鉴识超凡。” ▶ 《旧唐书‧陆贽传》: “得贤有鉴识之名, 失实当暗谬之责。” ▶ 明 高启 《代送饶参政还省序》: “对宾客则藉其辞令之善, 用人物则取其鉴识之精。”
- 鉴衡 亦作“鉴衡”。 鉴别, 评定。 ▶ 明 李东阳 《拟杨文懿公谥议》: “又见诸考校, 为鉴衡模范, 昭不可掩。” ▶ 清 汪懋琨 《<白雨斋词话>序》: “予窃喜鉴衡不爽, 而生之素所蓄积可知矣。”
- 鉴诫 亦作“鉴诫”。 见“ 鉴戒 ”。
- 鉴空衡平 又作:明察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