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计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tōngjì
[amount to;and up to;general total] 总计
通计一舟。――明·魏学洢《核舟记》
- 通 tōng ㄊㄨㄥˉ1)设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风。~天。~气。...
- 计 (計)jì ㄐㄧˋ1)核算:~时。~量(liàng)。~日程功。2)测...
- 通计熟筹 全面考虑,仔细筹划。
- 通言 1. 互通言语。 ▶ 《汉书‧郊祀志上》: “可使通言于神人。” ▶ 《水浒传》第二四回: “叔嫂通言礼禁严, 手援须识是从权。” 2. 通达的言论。 ▶ 《弘明集‧正诬论》: “寻斯言, 似乎幸人之灾, 非通言也。” ▶ 吴恒炜 《<知新报>缘起》: “子弟日见通事, 闻通言, 谈通议, 前后左右罔非通人也。” 3. 训诂学术语。 浑言的统称。 与“析言”相对。 ▶ 章炳麟 《文学说例》: “夫狗有县蹄曰犬, 《说文》犬未成豪曰狗, 《释畜》通言则同, 析言则异。”参见“ 浑言 ”。
- 通让铁路 通让铁路 基本解释:从内蒙古通辽到黑龙江大庆西北的让湖路车站。长421千米。1966年筑成。是纵贯中国东北地区西部的铁路干线,对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和原油外运起重要作用。
- 通解 tōngjiě〈书〉通晓;理解。
- 通训 1. 普遍的训诫。 ▶ 《陈书‧宣帝纪》: “戢情怀善, 有国之令图;拯弊救危, 圣范之通训。” ▶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 “ 公叔 列国之倍臣, 犹安社稷, 黔娄 匹夫之介节, 不忘仁义, 古今以为通训, 书籍以为美谈。” 2. 训诂学名词。 在字书或古书的注释中对多义字根据通常使用的意义所加的解释。 如“庸”字训“用”, 训“常”, 训“众”;其中在古书中训“用”者为常见的训释, “用”就是通训。
- 通览 1. 广泛阅览。 ▶ 《汉书‧息夫躬传》: “少为博士弟子, 受《春秋》, 通览记书。” ▶ 颜师古 注: “传记及诸家之书。” ▶ 汉 王充 《论衡‧别通》: “夫经艺传书, 人当览之……人之不通览, 薄社之类也。” 2. 谓见识广泛。 ▶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宗正南阳刘祖》: “旧俗常以衣冠子孙、容止端严、学问通览、任顾问者以为御史。” ▶ 《世说新语‧言语》“ 范甯 作 豫章 ” 刘孝标 注引《中兴书》: “ 甯 字 武子 , 慎阳县 人, 博学通览。”
- 通议 1. 犹通义。 ▶ 汉 刘向 《说苑‧奉使》: “夫杀人之使, 绝人之谋, 非古今通议也。” ▶ 《宋书‧颜延之传》: “道者, 赡富贵同贫贱, 理固得而齐。 自我丧之, 未为通议。” ▶ 宋 苏轼 《缴楚建中户部侍郎词头状》: “七十致仕, 古今通议。”参见“ 通义 ”。 2. 共同商议。 ▶ 《后汉书‧朱晖传》: “是时谷贵, 县官经用不足, 朝廷忧之……于是诏诸尚书通议。”
- 通视 1. 眸子明而不正。 ▶ 《释名‧释疾病》: “眸子明而不正曰通视, 言视通达目匡一方也。”一说, 为瞋视貌。 2. 天神名。 ▶ 《淮南子‧墬形训》: “ 通视 , 明庶风之所生也。” ▶ 高诱 注: “ 通视 , 天神也。” 3. 犹遍视;通览。 ▶ 《后汉书‧冯衍传下》: “通视千里, 览见旧都, 遂定茔焉。” 4. 指能见度。 ▶ 《人民日报》1972.8.29: “第二天大家起早爬山, 重新造标, 最后把钢标造在通视良好的山顶上。”
- 通讯 tōngxùn①利用电讯设备传递消息:~班│无线电~。②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
- 通规 犹通则。 ▶ 《陈书‧高帝纪》: “以日易月, 既有通规, 公除之制, 悉依旧准。” ▶ 《隋书‧诚节传‧皇甫诞》: “褒显名节, 有国通规, 加等饰终, 抑惟令典。” ▶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 “则知天子上祭七庙, 典籍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