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高气强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见“足高气扬”。
- 足高 举步高远。 形容高傲自大。 ▶ 《国语‧周语...
- 强 qiáng ㄑㄧㄤˊ1)健壮,有力,与“弱”相对:~壮。~健。~人。~...
- 足高气扬 又作:趾高气扬。语本《战国策·齐策三》:“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 足高 举步高远。 形容高傲自大。 ▶ 《国语‧周语下》: “今 晋侯 视远而足高, 目不在体, 而足不步目, 其心必异矣……视远, 日绝其义;足高, 日弃其德。” ▶ 《左传‧襄公三十年》: “不戚而愿大, 视躁而足高, 心在他矣。”
- 高气 不凡的才气, 高妙的秉性。 ▶ 《后汉书‧孔融传》: “ 融 负其高气, 志在靖难, 而才疏意广, 迄无成功。” ▶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 “雄节迈伦, 高气盖世。” ▶ 《北史‧魏秦王翰传》: “ 秦王 翰 , 少有高气。 年十五, 便请征伐, 昭成 壮之, 使领骑二千。”
- 白足高僧 即白足和尚。 ▶ 宋 苏轼 《赠江州景德长老》诗: “白足高僧解达观, 安排春事满幽栏。”参见“ 白足和尚 ”。
- 天高气爽 tiāngāo-qìshuǎng[the sky is high and the weatherfine] 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 心高气傲 xīn gāo qì ào 【解释】态度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拼音码】xgqa【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态度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
- 志高气扬 志气高昂而自得。
- 才高气清 cái gāo qì qīng 【解释】才:才能;气:气质。指才调高雅,气质清新【出处】唐·韩愈《与孟东野书》:“足下才高气清,行古道,处今世,无田而衣食。”【拼音码】cgqq【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 最高气温 在一定时段一定空间内空气温度的最高值。
- 秋高气和 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 秋高气爽 qiū gāo qì shuǎng 【解释】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出处】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示例】方拟~,遣将西征。(清·梁晋竹《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拼音码】qgqs【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英文】balmy autumn day
- 秋高气肃 见“秋高气爽”。
- 趾高气扬 zhǐ gāo qì yáng 【解释】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出处】《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心不固矣。”《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示例】即使学习进步很大,也不该~,而应再接再厉。【拼音码】zgqy【灯谜面】大雁飞东南;孔夫子上树;树顶奏唢呐【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英文】go to one's head
- 高气压区 gāoqìyqū气压比周围高的地区。高气压区内空气往往下沉,天气多晴朗。
- 趴 pā ㄆㄚˉ1)肚子向下卧倒:~下。~虎儿(身体向前跌倒的姿势)。~窝(a.母鸡趴在窝里孵小鸡;b.母畜生幼畜前趴在地上不动;c.身体垮了;d.机器和机动车等发生故障,不能开动)。2)身体向前靠在东西上:~在桌子上。·参考词汇:bend over grovel趴下 马趴 趴窝 大马趴
- 足食足兵 粮食、军备充足。
- 趴下 pāxià[fall;topple over] 倒下
- 足食丰衣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 趴伏 身体卧倒, 胸腹贴伏在其他物体上。 ▶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一: “ 钱老人 由横躺改为脸朝下的趴伏。” ▶ 管桦 《路上》: “他差不多趴伏在马的脖子上。” ▶ 峻青 《烽火山上的故事》: “ 刘文山 敏捷地把我按倒地下, 自己紧紧地趴伏在我的身上。”
- 足食 1. 食粮丰足。 ▶ 《孙子‧九地》: “掠于饶野, 三军足食。” ▶ 晋 傅玄 《陈要务疏》: “夫家足食, 为子则孝, 为父则慈, 为兄则友, 为弟则悌, 天下足食则仁义之教可不令而行也。” ▶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陆梳山居家制用》: “其有田少而用广者, 但当清心俭素, 经营足食之路。”参见“ 足食足兵 ”。 2. 足够吃, 足够食用。 ▶ 《左传‧宣公十二年》: “闻 晋 师既济, 王欲还, 嬖人 伍参 欲战。 令尹 孙叔敖 弗欲, 曰: ‘昔岁入 陈 , 今兹入 郑 , 不无事矣。 战而不捷, 参 之肉其足食乎?’”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老莱子》: “ 老莱子 亦随其妻至于 江 南而止曰: ‘鸟兽之毛可绩而衣, 其遗粒足食也。 ’”
- 趴架 方言。 垮掉;倒下。 ▶ 浩然 《艳阳天》第四四章: “中农一跳槽, 就给你们农业社抽了梁, 撤了柱, 你们农业社就得趴架。” ▶ 蒋子龙 《机电局长的一天》: “ 老霍 又病倒了, 实际是累趴架了。”
- 足额 满额。 ▶ 清 西清 《黑龙江外记》卷三: “说者谓 满 官学生, 岁给膏火银二两, 义学生无之。 然则 满 官学生尝溢额, 义学生尝不足额, 膏火有无所致也。”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三章第四节: “城乡人民踊跃参加, 五天内即告足额, 而四乡农民前来报名的仍源源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