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juéxǐng
醒悟;觉悟。
- 觉 (覺)jué ㄐㄩㄝˊ1)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
- 醒 xǐng ㄒㄧㄥˇ1)睡眠状态结束或尚未入睡:如梦方~。2)酒醉、麻醉...
- 觉露 犹败露。 ▶ 《后汉书‧宦者传‧曹节》: “ 华容侯 朱瑀 知事觉露, 祸及其身, 遂兴造逆谋, 作乱王室。” ▶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此儿具闻, 自知罪重, 便图为弑逆……事已觉露, 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
- 觉道 1. 佛教指成佛正觉之路。 ▶ 唐 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 “誓将挂冠去, 觉道资无穷。” 2. 犹觉得。 ▶ 《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 “ 玉娘 也十数夜未睡, 觉道甚劳倦。” ▶ 《水浒传》第四二回: “ 宋江 觉道这酒馨香馥郁, 如醍醐灌顶, 甘露洒心。”
- 觉非 感觉到不是。 多有悔悟意。 亦慨叹人事遭遇。 语出 晋 陶潜 《归去来辞》“觉今是而昨非”。 ▶ 唐 刘商 《春日卧病》诗: “今日方知命, 前身自觉非。 不能忧岁计, 无限故山薇。” ▶ 宋 苏轼 《华阴寄子由》诗: “三年无日不思归, 梦里还家旋觉非。”
- 觉轮 佛道语。 以车轮的流转, 比喻觉性圆融, 周游不息, 能发无碍妙用。 ▶ 《关尹子‧一宇》“方术之在天下多矣” 宋 陈显微 注: “修真鍊性, 圆通觉轮。”
- 觊 (覬)jì ㄐㄧˋ1)希望得到:“自毁齿已上,父兄鬻卖,以~其利”。~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觊觎
- 觉路 佛教语。 谓成佛的道路。 ▶ 《<禅宗永嘉集>序》: “慧门广辟, 理绝色相之端;觉路遥登, 迹晦名言之表。” ▶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 “金绳开觉路, 宝筏渡迷川。”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 “ 子瞻 , 你只会启他人觉路, 反不能豁自己迷途, 可笑可笑!”
- 觊利 企求利益。 ▶ 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续史》: “盖皂有定数, 得之多或得之早, 皆可觊利耳。”
- 觉识 由一切感觉形成的知觉及思维活动。 亦泛指知觉和意识。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 “近日禅学之弊, 以觉识依通为悟明, 以穿凿机缘传授为参学。” ▶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 “凉血之类, 觉识最微, 尚未闻有部勒之法, 故亦不知其雌雄相待之礼。” ▶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 “凡其觉识之所及, 不能闭目而御之, 掩耳而塞之。”
- 觉苑 1. 本谓佛所居的净土。 借指僧院。 ▶ 唐 高适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诗: “招提何清净, 良牧驻轩盖。 露冕众香中, 临人觉苑内。” ▶ 宋 苏轼 《赐济阳郡王曹佾罢散兴龙节道场酒果口宣》: “卿位重戚藩, 望隆耆德, 归诚觉苑, 增祝寿山。” 2. 比喻修行者的心境。 ▶ 元 清珙 《闲咏》: “心田不长无明草, 觉苑长开智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