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莸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薰莸(薰蕕)
- 拼音:xūn yóu
- 注音:ㄒㄩㄣ ㄧㄡˊ
词语解释
- 香草和臭草。喻善恶、贤愚、好坏等。语本《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杜预 注:“薰,香草;蕕,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恶难除。”《魏书·辛雄传》:“今君子小人薰蕕不别,岂所谓赏善罚恶,殷勤隐恤者也。”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人中魔怪,竟做了云中仙客,一般的桃柳三春,不枉我薰蕕半载。”
- 薰莸不同器 xún yóu bù tóng qì 【解释】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个器物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出处】《孔子家语·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拼音码】xybq【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 薰莸同器 xún yóu tóng qì 【解释】薰:香草;莸:臭草。香草与臭草收藏在同一容器内。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拼音码】xytq【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 薰莸异器 见“薰莸不同器”。
- 薰草 薰草拼音:xūn cǎo 注音:ㄒㄩㄣ ㄘㄠˇ 词语解释香草名。即蕙草,俗名佩兰,又名零陵香。《山海经·西山经》:“﹝ 浮山 ﹞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癘。”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薰草》﹝集解﹞引 苏颂 曰:“零陵香今 湖 广 诸州皆有之,多生下湿地,叶如麻,两两相对,茎方,常以七月中旬开花,至香,古云薰草是也。”
- 薰胥 谓因牵连而受刑。 ▶ 《汉书‧叙传下》: “乌呼 史迁 , 薰胥以刑。” ▶ 颜师古 注: “ 晋灼 曰: ‘薰, 帅也, 从人得罪相坐之刑也。 ’ 晋 说近是矣。 此叙言 史迁 因坐 李陵 , 横得罪也。” ▶ 王念孙 曰: “薰胥以刑, 谓相率而入于刑也。”见《读书杂志‧汉书十五》。 一说指服腐刑。 ▶ 王先谦 补注: “官本引 萧该 《音义》曰: ‘ 韦昭 曰: 腐刑必薰之, 馀残曰胥。 ’” 清 周亮工 《寿青溪三老序》: “复惧以薰胥之焰, 累及朋俦。”
- 薰育 薰育拼音:xūn yù 注音:ㄒㄩㄣ ㄧㄩˋ 词语解释见“ 薰鬻 ”。
- 薰蒸 1. 烟熏气蒸。 ▶ 《参同契》卷上: “若能练己, 则真气薰蒸遍于一身。” ▶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余偶见一医僧解犀……以极薄纸裹置于怀中, 近肉, 以人气蒸之, 候气薰蒸浃洽, 乘热投臼中急擣, 应手如粉。 因知人气之能粉犀也。” ▶ 明 何孟春 《馀冬序录摘钞》卷二: “铅气有毒……业久之家, 长幼为毒薰蒸, 多萎黄, 旋致风挛瘫软之疾, 不得其寿而毙。” 2. 熏陶。 ▶ 宋 司马光 《上谨习疏》: “上行下效谓之风, 薰蒸渐渍谓之化。” ▶ 明 张居正 《与中丞孙淮海书》: “今惟积此真意, 渐次薰蒸, 假以一二年, 庶可少变。” ▶ 清 戴名世 《<禹贡锥指>序》: “会今天子聪明神圣, 四海之内薰蒸浸渍, 莫不弹冠振衿辐辏而出。” 3. 犹蒸腾。 ▶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 “啊!掌舵的人早已被私欲薰蒸在三十三天之上, 同人们距离太远, 早已不能理解人们的情绪了。”
- 薰粥 薰粥拼音:xūn zhōu 注音:ㄒㄩㄣ ㄓㄡ 词语解释见“ 薰鬻 ”。
- 薰蒿 薰蒿拼音:xūn hāo 注音:ㄒㄩㄣ ㄏㄠ 词语解释气蒸腾貌。 汉 董仲舒 《雨雹对》:“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薰蒿歊蒸,而风雨云雾电雷雪雹生焉。”
- 薰笼 有笼覆盖的熏炉。 可用以熏烤衣服。 ▶ 唐 孟浩然 《寒夜》诗: “夜久灯花落, 薰笼香气微。” ▶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 “小娘子茶泼湿了衣袖, 到房里薰笼上烘烘。”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 “眠香占花风流阵, 今宵正倚薰笼困, 那知打散鸳鸯金弹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