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不绝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绵延不绝
基本解释:绵延:延续不断的样子。延续不断的样子。
- 绵延不断 mián yán bù duàn 【解释】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出处】《孔子家语·观周》:“涓涓不雍,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示例】~的游行队伍正往这边涌来【拼音码】mybd【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连续不断【英文】be continuous
- 绵延 miányán延续不断:~千里的山脉。
- 不绝于耳 bù jué yú ěr 【解释】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示例】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拼音码】bjye
- 不绝如发 bù jué rú fà 【解释】绝:断。形容局势危急【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燕刺王刘旦传》:“先日诸吕阴谋大逆,刘氏不绝如发。”【拼音码】bjrf【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含贬义
- 不绝如带 同“不绝如线”。
- 不绝如线 bù jué rú xian 【解释】绝:断。形容局势危急,像差点要断掉的线一样;也形容声音思绪微弱【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示例】东汉·班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弱,~。”【拼音码】bjrx【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
- 不绝如缕 bù jué rú lǚ 【解释】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示例】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拼音码】bjrl【灯谜面】春蚕到死丝方尽【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英文】almost extinct
- 不绝若线 见“不绝如线”。
- 史不绝书 shǐ bù jué shū 【解释】书:指记载。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拼音码】sbjs【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分句;指历史上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英文】same things were very common in history
- 源源不绝 yuán yuán bù jué 【解释】形容接连不断。【拼音码】yybj
- 滔滔不绝 tāo tāo bù jué 【解释】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出处】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示例】斡离不得汪豹献了李刘隘口,无人阻当,~,把十万大兵尽数渡了黄河。(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拼音码】ttbj【灯谜面】黄河决了口;水库开了闸浩浩荡荡【用法】偏正式;作状语、定语;形容话多【英文】talk a blue streak
- 络绎不绝 luò yì bù jué 【解释】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出处】《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入塞者络绎不绝。”【示例】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庄大道,马来车往,~。(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拼音码】lybj【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英文】in an endless stream
- 络驿不绝 见“络绎不绝”。
- 绵绵不绝 mián mián bù jué 【解释】指连续不断【出处】《逸周书·和寤》:“绵绵不绝,蔓蔓若何?”【示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正是清明时节,少不得天公应时,催花雨下,那阵雨下得~。”【拼音码】mmbj【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连续不断
- 誉不绝口 yù bù jué kǒu 【解释】不住地称赞。【拼音码】ybjk
- 贞不绝俗 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
- 赞不绝口 zàn bù jué kǒu 【解释】不住口地称赞。【示例】西湖美丽的风景使游人~。【拼音码】zbjk【灯谜面】连连叫好【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英文】full of praise
- 赞口不绝 见“赞不绝口”。
- 香火不绝 xiānghuǒ-bùjué(1)[endless stream of pilgrims] 谓信神者或祭祀者点燃供奉的香烛不会断绝民间各处,立起个‘虎媒之祠’,若是有婚姻求合的,虔诚祈祷,无有不应,至今黔陕之间,香火不绝。――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2)亦作“香火不断”
- 骆驿不绝 luò yì bù jué 【解释】络绎不绝,形容人、马等连续不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无所归,窜逃入塞者骆驿不绝。”【示例】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萧红作序》:“路上是~的行李车和人。”【拼音码】lybj【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多
- 绵延起伏 绵延起伏 基本解释:形容山势高下延伸不绝。
- 绵弱 柔弱。 ▶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 孔子 曰: ‘夫水者, 君子比德焉……其赴百仞之谷不疑, 似勇;绵弱而微达, 似察。 ’” ▶ 《新唐书‧李听传》: “ 淮南 兵绵弱, 郓 人素易之。” ▶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 “ 豫章先生 跋 王右军 《文赋》云: ‘余在 黔 南, 未甚觉书字绵弱, 及移 戎州 , 见旧字多可憎。 ’”
- 绵微 微弱;细微。 ▶ 《梁书‧殷钧传》: “顷者绵微, 守尽晷漏, 自乱玄黄, 心迷哀乐。” ▶ 《南史‧虞寄传》: “ 寄 气力绵微, 馀阴无几, 感恩怀德, 不觉狂言, 鈇钺之诛, 甘之如荠。” ▶ 唐 李白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 “罗络四季间, 绵微无一隙。”
- 绵幂 亦作“绵幂”。 1. 微细貌。 ▶ 《文选‧左思<魏都赋>》: “薄戍绵幂, 无异蛛蝥之网;弱卒琐甲, 无异螳蜋之卫。” ▶ 李善 注: “绵幂, 微貌。” 2. 谓稠密地覆盖着。 ▶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 “绵幂顺序, 周流衔吕。” ▶ 唐 李白 《南轩松》诗: “南轩有孤松, 柯叶自绵幂。” ▶ 王琦 注: “绵幂, 枝叶稠密而相覆之意。”
- 绵惙 miánchuò[be critically ill;be terminally ill] 病势危急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乃至绵惙已极。――清·袁枚《祭妹文》
- 绵帛 丝绵绢帛的总称。 ▶ 《后汉书‧董卓传》: “ 河东 太守 王邑 奉献绵帛, 悉赋公卿以下。” ▶ 《南史‧隐逸传上‧朱百年》: “ 百年 室家素贫, 母以冬月亡, 衣并无絮, 自此不衣绵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