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qín jìn zhī hǎo
【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示例】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拼音码】qjzh
【灯谜面】陕西山西结交情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英文】a congratulatory expression on wedding
【故事】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为争夺霸主地位经常兵戎相见,但又彼此通婚联姻。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秦穆公把女儿文赢嫁给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晋文公)。晋文公又让太子姬娶秦国公主。秦穆公抓了晋惠公,穆公夫人亲自出来求情
- 秦晋 QínJìn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用‘秦晋’指两姓联姻...
- 之 zhī ㄓ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
- 好 hǎo ㄏㄠˇ1)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人。~汉。~歹。...
- 秦晋之盟 见“秦晋之好”。
- 秦晋之缘 qínjìnzhīyuán(1)[close ties for generations through matoimonialdiplomacy]∶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互为婚嫁结为姻亲,后称两姓联姻、婚配的关系为“秦晋之缘”我与你成合秦晋之缘如何?――《元曲选·金钱记》(2)[a congratulatory expression on wedding]∶亦称“秦欢晋爱”,“秦晋之好”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三国演义》
- 秦晋 QínJìn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用‘秦晋’指两姓联姻:愿偕~ㄧ~结之好。
- 二姓之好 èr xìng zhī hǎo 【解释】指两家困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出处】《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济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拼音码】exzh
- 啮臂之好 旧时指男女密约婚嫁之事。 ▶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 “ 修月生 与 文香 甚昵, 素有啮臂之好。”
- 断袖之好 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 ▶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卷二十: “ 张魁 , 字 修我 , 吴郡 人, 少美姿首, 与 徐公子 有断袖之好。”亦作“ 断袖之契 ”。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霞》: “藩府多梨园子弟, 皆极一时之选, 有贴旦 珍儿 者, 尤姣媚, 耿 少子与结断袖之契。”参见“ 断袖 ”。
- 朱陈之好 zhū chén zhī hǎo 【解释】表示两家结成姻亲。【出处】唐·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拼音码】zczh
- 琴瑟之好 qí sè zhī hǎo 【解释】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示例】他们俩海誓山盟,愿永结~。【拼音码】qszh
- 百岁之好 bǎi suì zhī hǎo 【解释】好:友爱。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妻【出处】明·屠隆《昙花记·士女私奔》:“亦雅慕其才藻,故将图百岁之好,非仅邀一夕之欢。”【示例】他们历经磨难,终于结成~【拼音码】bszh【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百年之好 bǎi nián zhī hǎo 【解释】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妇。【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四回:“忙了几时,到了重阳吉期,小峰同红蕖成了百年之好:”【拼音码】bnzh【用法】偏正式;作宾语;用于新婚祝颂赞辞【英文】remain a devoted couple to the end of their lives
- 竹马之好 谓兒童时期的交谊。
- 衽席之好 指男女情欲之事。 ▶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馀杭宗女》: “每夕与僧饮酒歌笑, 旁若无人, 通衽席之好。”亦作“ 衽席之爱 ”。 ▶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兄倘能割衽席之爱, 见机而作, 仆愿以千金相赠。” ▶ 清 葆光子 《物妖志‧虫类‧蟒》: “遂讲衽席之好, 未旦, 芮 求归。”
- 通家之好 tōng jiā zhī hǎo 【解释】指两家交情深厚,象一家人一样。【拼音码】tjzh
- 秦晋之匹 秦晋之匹 基本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 秦智虞愚 春秋时百里奚为虞大夫,无所作为,虞亡入秦,与蹇叔、由余等共辅穆公建立霸业。见《史记·秦本纪》。后以“秦智虞愚”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
- 秦昭盟夷 指 秦昭襄王 与 夷 人刻石为盟事。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 “及 秦昭 盟 夷 , 设 黄龙 之诅。” ▶ 范文澜 注引《华阳国志‧巴志》: “ 秦昭襄王 与 夷 人刻石盟曰: 秦 犯 夷 , 输黄龙一双; 夷 犯 秦 , 输清酒一锺。”
- 秦望 山名。 ▶ 秦望山 。 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 相传 秦始皇 东巡时曾登上此山以望 南海 , 故名。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兴福‧昙翼》: “﹝ 昙翼 ﹞履访山水, 至 秦望 西北, 见五岫骈峰, 有耆闍之状。”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 “又有 秦望山 , 在州城正南。 为众峰之杰, 陟境便见。 ▶ 《史记》云: 秦始皇 登之以望 南海 。” ▶ 唐 李白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 “ 东海 横 秦望 , 西陵 绕 越台 。” ▶ 王琦 注: “ 施宿 《会稽志》: ‘ 秦望山 , 在 会稽县 东南四十里, 旧经云众岭最高者。 ’” 宋 辛弃疾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词: “ 秦望山 头, 看乱云急雨, 倒立江湖。”
- 秦望碑 指 秦始皇 东游 秦望山 时所立的碑。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 汲 冢《琐语》, 乃载 秦望碑 。”按,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七年( 秦始皇 )上 会稽 , 祭 大禹 , 望于南海, 而立石刻颂 秦 德。”
- 秦文 指 秦国 文字。 ▶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 “ 秦始皇帝 初兼天下, 丞相 李斯 乃奏同之, 罢其不与 秦 文合者。 ▶ 斯 作《仓颉篇》、中车府令 赵高 作《爰历篇》、太史令 胡毋敬 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 或颇省改, 所谓小篆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