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考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1. 正式考试。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宾兴考试》: “童生正考宜分别已、未冠出题。”
2. 官名。 科举时代掌管考试的主考官。
▶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附 清 徐邻唐 评: “放榜之前一夕, 而副考以告正考曰: 此生以如此策入彀, 吾辈且得罪。”
▶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附 清 徐邻唐 评: “正考迟回良久。”
- 正 zhèng ㄓㄥˋ1)不偏斜,与“歪”相对:~午。~中(zhōng)。...
- 考 kǎo ㄎㄠˇ1)试验,测验:~试。~查。2)检查,查核:~察。~勤。...
- 正考父 zhèng kǎofù[Zheng Kaofu] 春秋时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他辅佐戴、武、宣三公,地位愈高行为愈检点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饘、粥:稀粥、稠粥。孟僖子: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貗。其后,指正考父的后代。达:显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 正罪 1. 真正的罪行或罪犯。 ▶ 汉 王符 《潜夫论‧断讼》: “故一人伏正罪, 而万家蒙乎福者, 圣主行之不疑。” ▶ 《后汉书‧霍諝传》: “是为刑宥正罪, 戮加诬侵也。” 2. 定罪;治罪。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台省‧按臣笞将领》: “ 熊 即于马上褫 佟 下, 就地困打一百收监, 随亦奏闻正罪。” ▶ 《东周列国志》第六回: “ 陈侯 即欲将 吁厚 行戮正罪。” 3. 应得之罪。 ▶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 “ 世名 已别过母妻, 特来就死, 惟求速赐正罪。”
- 正耗 明 清 在漕粮正税外向民户徵收漕运损耗的一种附加税。 ▶ 清 运往 北京 的正兑米每石徵正耗米二斗五升至四斗。 ▶ 《清会典事例‧户部‧蠲赋三》: “本年应徵地丁正耗钱粮, 全行蠲免。” ▶ 《清会典事例‧户部‧蠲赋三》: “又蠲免 四川 被扰之 达县 应徵条粮正耗银一百一十馀两。”
- 正绪 正统。 ▶ 《金史‧太宗纪》: “末, 听大臣计, 传位 熙宗 , 使 太祖 世嗣不失正绪。” ▶ 元 袁桷 《观真文忠公画像》诗: “生世我已后, 正绪遗颛蒙。”
- 正职 zhèngzhí①正的职位:这些干部有担任~的,也有担任副职的。②主要的职业。
- 正绥 供人君登车时拉手的绳索。 ▶ 《礼记‧曲礼上》“奋衣由右上, 取贰绥跪乘” 唐 孔颖达 疏: “取贰绥者, 二, 副也。 绥, 登车索。 绥有二: 一是正绥, 拟君之升;一是副绥, 拟仆右之升。”
- 正聘 1. 谓诸侯间因公事派遣使者进行的正式访问。 ▶ 《礼记‧玉藻》“大夫私事使, 私人摈则称名” 唐 孔颖达 疏: “‘大夫私事使’者, 谓非正聘之礼, 谓以君之使而出使。 ‘私人摈则称名’者, 谓以己之属臣为摈相, 虽是上大夫及下大夫者, 则皆称大夫之名, 以其非公事正聘, 故降而称名也。” 2. 指婚事中正式行聘。 徐迟《牡丹》三: “一个有身价的人物明媒正聘, 获得了 魏紫 。”
- 正统论 对我国历代王朝的正位与闰位的论定。 ▶ 唐 皇甫湜 作《东晋元魏正闰论》。 ▶ 宋 欧阳修 始作《正统论》, 司马光 、 苏轼 、 朱熹 等各有论说。 由于立场不同, 他们的立论各异。 如: 司马光 为 北宋 立论, 以 三国 魏 为正位, 蜀 为闰位。 ▶ 朱熹 为 南宋 立论, 以 蜀 为正位, 魏 为闰位。 参见“ 正闰 ”。
- 正胁 三分牲牢之胁, 中胁为正胁。 ▶ 《仪礼‧少牢馈食礼》: “短胁一, 正胁一, 代胁一。” ▶ 郑玄 注: “胁旁中为正。” ▶ 胡培翬 正义: “脊两旁之肋谓之胁, 胁有三: 前为代胁, 中为正胁, 后为短胁。”
- 正统派犹太教 [Orthodox Judaism]最严格地恪守传统信仰和礼俗的犹太教徒所奉的宗教。在以色列正统犹太教为国教。正统派犹太教认为,无论成文律法书(《托拉》),还是口传律法(《密西拿》所收、《塔木德》所解释),都是传之万代而皆准,至今仍是教徒生活的惟一准则。正统派一向坚持教规,例如:每日礼拜,遵守饮食禁忌,经常研读《托拉》,会堂实行男女分座,并要求严守安息日,在公众礼拜中不使用器乐。在美国正统派犹太教的主要中心是纽约市的授业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