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平之论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chí píng zhī lùn
【解释】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出处】《汉书·杜延年传》:“延年论议持平。”
【示例】此乃做书人~;若是一概抹杀,便不成为恕道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拼音码】cpzl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形容调和折中的言论
- 持平 chípíng①公正;公平:~之论。②(与相对比的数量)保持相等:鲜鱼...
- 之 zhī ㄓ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
- 论 (論)lùn ㄌㄨㄣˋ1)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
- 持平 chípíng①公正;公平:~之论。②(与相对比的数量)保持相等:鲜鱼上市三百万斤,与去年~ㄧ钢窗和木制门窗的价格基本~。
- 遇物持平 谓对待人和事持公正态度。
- 东平之树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东平 思王 刘宇﹞立三十三年薨”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刘劭 王象 《皇览》: “ 东平思王 冢在 无盐 , 人传言王在国思归京师, 后葬, 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后因以“东平之树”谓人死后犹不泯眷恋故国之情。 ▶ 南朝 梁 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沼书》: “或有自其家得而示余者, 余悲其音徽未沬, 而其人已亡……若使 墨翟 之言无爽, 宣室 之谈有徵, 冀 东平 之树, 望 咸阳 而西靡。” ▶ 北周 庾信 《周使持节大将军丘乃敦崇传》: “游魂冤结, 非无 广汉 之城;久客思归, 唯有 东平 之树。”
- 向平之原 称子女婚嫁事为“向平之愿”,子女婚嫁事毕为“向平愿了”。
- 向平之愿 xiàng píng zhī yuàn 【解释】指子女婚嫁之事。【出处】《后汉书·逸民传》记载:向子平隐居不仕,等子女婚嫁毕,不问家务,出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拼音码】xpzy【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子女婚嫁之事
- 一偏之论 偏于一面的议论。
- 不刊之论 bù kān zhī lùn 【解释】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出处】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示例】故曰:民智者,富强之原。此悬诸日月~也。(严复《原强》)【拼音码】bkzl【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英文】opinion that holds true
- 不易之论 bù yì zhī lùn 【解释】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出处】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论也。”【示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确是~。【拼音码】byzl【灯谜面】难道;说难【用法】偏正式;作宾语;用于指论点或意见正确
- 凿空之论 záo kōng zhī lùn 【解释】空泛而没有根据的言论。【拼音码】zkzl
- 目睫之论 比喻肤浅的见解。
- 粲花之论 càn huā zhī lùn 【解释】粲花:鲜艳的花朵;论:言论。形容人的言论精妙绝伦【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粲花之论》:“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示例】我们希望听到你对此事的~【拼音码】chzl【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耳食之论 指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话。
- 诛心之论 zhū xīn zhī lùn 【解释】指揭穿动机的评论。【示例】你那里晓得,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这个“撕”字乃~,如何不切!(《镜花缘》第九十回)【拼音码】zxzl【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和深刻的评论【英文】penetrating criticism
- 违心之论 wéi xīn zhī lùn 【解释】与内心相违背的话。【拼音码】wxzl【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违背内心的话【英文】assertion against one's own conscience
- 持异 持有异议。 ▶ 《汉书‧孔光传》: “ 光 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矣, 又重忤 傅太后 指, 由是 傅氏 在位者与 朱博 为表里, 共毁谮 光 。” ▶ 《新唐书‧魏少游传》: “会率群臣马助军, 少游 与 汉中王 瑀 持异, 帝怒, 贬 渠州 长史。”
- 持律 犹持戒。 ▶ 《大宝积经‧郁迦长者会》: “谁是持律, 谁持阿含。”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 “贫道持律而已, 可求 孙先生 。” ▶ 宋 苏轼 《宸奎阁碑》: “ 琏 虽以出世法度人, 而持律严甚。”
- 持布鼓过雷门 比喻在高手前卖弄。 ▶ 《汉书‧王尊传》: “太傅在前说《相鼠》之诗。 ▶ 尊 曰: ‘毋持布鼓过 雷门 。 ’” 颜师古 注: “ 雷门 , 会稽 城门也, 有大鼓。 ▶ 越 击此鼓, 声闻 洛阳 , 故 尊 引之也。 布鼓谓以布为鼓, 故无声。” ▶ 唐 李商隐 《为举人献韩郎中琮启》: “捧爝火以干日御, 动以光销;抱布鼓以诣 雷门 , 忽然声寝。”
- 持循 犹遵循。 ▶ 《汉书‧贾谊传》: “此业壹定, 世世常安, 而后有所持循矣。” ▶ 颜师古 注: “执持而顺行之。” ▶ 宋 曾巩 《乞登对状》: “窃以先王之治天下, 必有典籍, 以为当世之法, 传之后嗣, 使永有持循。” ▶ 清 刘大櫆 《<周书岩诗集>序》: “夫彼武人者, 不以今之文士为无能, 而文士顾以武人为非类, 岂不颠倒而失其所持循哉!”
- 持己 犹持身。 ▶ 宋 曾巩 《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 “君事母孝, 持己约, 与人交, 尽其义。” ▶ 《清史稿‧礼烈亲王代善传》: “ 永恩 性宽易而持己严, 袭爵垂五十年, 淡泊勤俭, 出处有恒。”参见“ 持身 ”。
- 持心 谓处事所抱的态度。 ▶ 《后汉书‧韦彪传》: “忠孝之人, 持心近厚, 锻鍊之吏, 持心近薄。” ▶ 宋 曾巩 《贺韩相公赴许州启》: “ 巩 处势多奇, 误知最久。 持心素厚, 未忌坠屦之微;引脰永怀, 已动扫门之喜。” ▶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就禄》: “后因朝廷体知处事能为, 持心公正, 升任 吉安 知府。”
- 持寄 持物寄人。 ▶ 南朝 梁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 ▶ 唐 权德舆 《郴州换印因寄员外使君》诗: “缄题 桂阳 印, 持寄 朗陵 兄。” ▶ 宋 王安石 《怀元度》诗之三: “不可持寄君, 思君令人老。”
- 持念 谓僧徒念诵经咒。 ▶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 “每年诞节, 诸州府奏荐僧道, 其僧尼欲立讲论科……持念科。” ▶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近臣奏且诏 不空三藏 入内持念。 ▶ 明皇 秉香炉, 不空 诵《仁王护国陀罗尼》。”
- 持容 谓欲保持官位而取容于人主。 ▶ 《吕氏春秋‧谨听》: “说者持容而不极, 听者自多而不得。” ▶ 陈奇猷 校释: “人臣持位取容而不尽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