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平之原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称子女婚嫁事为“向平之愿”,子女婚嫁事毕为“向平愿了”。
- 向平 东汉 高士 向长 字 子平 , 隐居不仕, 子女婚嫁既毕, 遂漫游五岳...
- 之 zhī ㄓ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
- 原 yuán ㄩㄢˊ1)最初的,开始的:~本。~告。~稿。~籍。~理。~料...
- 向平之愿 xiàng píng zhī yuàn 【解释】指子女婚嫁之事。【出处】《后汉书·逸民传》记载:向子平隐居不仕,等子女婚嫁毕,不问家务,出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拼音码】xpzy【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子女婚嫁之事
- 向平 东汉 高士 向长 字 子平 , 隐居不仕, 子女婚嫁既毕, 遂漫游五岳名山, 后不知所终。 见《后汉书‧逸民传‧向长》。 后以“向平”为子女嫁娶既毕者之典。 ▶ 唐 白居易 《闲吟赠亲家翁》: “最喜两家婚嫁毕, 一时抽得 向平 身。” ▶ 明 何景明 《东昌公哀词》之三: “ 向平 婚未毕, 卓 宰宦初成。” ▶ 清 周亮工 《旅壁步王西樵韵》: “《三都》岂必烦 玄晏 , 五岳无心待 向平 。”
- 向平愿 见“ 向平之愿 ”。
- 东平之树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东平 思王 刘宇﹞立三十三年薨”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刘劭 王象 《皇览》: “ 东平思王 冢在 无盐 , 人传言王在国思归京师, 后葬, 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后因以“东平之树”谓人死后犹不泯眷恋故国之情。 ▶ 南朝 梁 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沼书》: “或有自其家得而示余者, 余悲其音徽未沬, 而其人已亡……若使 墨翟 之言无爽, 宣室 之谈有徵, 冀 东平 之树, 望 咸阳 而西靡。” ▶ 北周 庾信 《周使持节大将军丘乃敦崇传》: “游魂冤结, 非无 广汉 之城;久客思归, 唯有 东平 之树。”
- 持平之论 chí píng zhī lùn 【解释】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出处】《汉书·杜延年传》:“延年论议持平。”【示例】此乃做书人~;若是一概抹杀,便不成为恕道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拼音码】cpzl【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形容调和折中的言论
- 向常 往常;平时。 ▶ 《何典》第三回: “你向常用一个钱要掂掂厚薄, 也算是一钱如命的。” ▶ 《何典》第五回: “ 雌鬼 是做过财主婆的, 向常钱在手头, 食在口头, 穿软着软, 呼奴使婢惯的。”
- 向平愿了 向平愿了 基本解释: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了:了结。向平的心愿已了。指儿女都已婚嫁。
- 向导处 皇帝出行时负责勘察程途的机构。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向导处》: “凡上巡狩时, 预遣大臣率各营将校之深明舆图者, 往勘程途, 凡御跸尖营相去几许, 及桥梁倾圮道涂芜滓者, 皆令有司修葺, 名曰向导处。”
- 向年 往年。 ▶ 《朱子语类》卷一二○: “某向年过 江西 与 子寿 对语。” ▶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摺: “向年间为师父娘做满月, 赊了一副猪脏没钱还他, 把我褊衫都当没了, 至今穿着皂直掇哩。” ▶ 《儒林外史》第一回: “军中一个将官, 向年在 山东 相识的, 故此来看我一看。”
- 向导 xiàngdǎo①带路。②带路的人:登山队请了一位猎人当~◇革命党是群众的~。
- 向应 1. 响应。 向, 通“ 响 ”。 回声相应。 ▶ 清 魏源 《三湘棹歌》之一: “舣船斩竹撑作篙, 篙声向应空谷号。” 2. 响应。 向, 通“ 响 ”。 比喻用言语或行动迅速表示赞同、支持。 ▶ 《管子‧七法》: “制仪法, 出号令, 莫不向应。” ▶ 《汉书‧贾山传》: “一夫大呼, 天下向应者, 陈胜 是也。” ▶ 颜师古 注: “向读曰响。”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 “若 仪 秦 睢 衍 之类, 率揣摩时事以行其术……恫疑怵喝, 激讽诡随, 故捷若转圜, 而亡弗向应。”
- 向学 xiàngxué立志求学: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