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代遗风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指 北魏 鲜卑 族旧俗。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 邺下 风俗专以妇持门户, 争讼曲直, 造请逢迎, 车乘填街衢, 绮罗盈府寺, 代子求官, 为夫诉屈, 此乃 恒 代 之遗风乎?” 卢文弨 注引 阎若璩 《潜邱札记》: “有以 恒 代之遗风问者, 余曰: 拓拔魏 都 平城县 , 县在今 大同府 治东五里, 故址犹存。 县属 代郡 , 郡属 恒州 , 所云 恒 代 之遗风, 谓是 魏氏 之旧俗耳。”
▶ 宿白 《盛乐平城一带的拓拔鲜卑--北魏遗迹》: “‘万世所仰’规模宏巨的 冯氏 墓及其墓园的出现, 和一般的历代后戚擅政、墓葬僭制者不同。 其实女系权重, 贯串在整个 北朝 的 鲜卑 民族中……此 恒 代 遗风, 即是原始制度的残迹。”
- 恒 héng ㄏㄥˊ1)持久:~心。~久。~定。~齿。永~。~星。~温。2...
- 代 dài ㄉㄞˋ1)替:~替。~办。~销。~序。~表。2)历史上划分的时...
- 遗风 yífēng某个时代留传下来的风气:古代~│~余韵。
- 遗风余习 见“ 遗风馀俗 ”。
- 遗风余俗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 汉 贾谊 《治安策》: “曩之为 秦 者, 今转而为 汉 矣, 然其遗风馀俗, 犹尚未改。”亦作“ 遗风馀习 ”。 ▶ 《宣和书谱‧卫恒》: “家学相传, 四世不坠, 盛哉, 遂与 王 谢 家遗风馀习相季孟也。”
- 遗风余思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情思。 ▶ 唐 樊宗师 《绛守居园池记》: “ 绛 即 东雍 , 为守理所, 禀参实沈分, 气畜两 河 润, 有 陶唐 冀 遗风馀思。” ▶ 宋 曾巩 《墨池记》: “夫人之有一能, 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况仁人庄士之遗风馀思, 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 遗风余教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宋 叶适 《金坛县重建学记》: “ 京口 常为 江 南必争之地, 其人以智诈勇力擅名于时, 而古人之遗风馀教无闻焉, 何也?”
- 遗风余泽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德泽。 ▶ 《宣和书谱‧张彦远》: “此其遗风馀泽, 沾馥后人者特非一日。”
- 遗风余烈 前人留传的风教和业迹。 ▶ 《晋书‧刘颂传》: “如或当身之政, 遗风馀烈不及后嗣。” ▶ 《宋书‧谢灵运传》: “缀 平台 之逸响, 采 南皮 之高韵, 遗风馀烈, 事极 江 右。” ▶ 宋 朱熹 《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感事兴怀至于陨涕追次元韵偶成》之一: “缓带轻裘成昨梦, 遗风馀烈到如今。”
- 遗风余象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 宋 司马光 《投壶新格》: “古者壶矢之制, 揖让之容, 今虽阙焉, 然其遗风馀象犹仿佛也。”
- 遗风余采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应对固无方, 篇章亦不匮, 遗风馀采, 莫与比盛。”
- 遗风余韵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 ▶ 《朱子全书‧治道一‧用人》: “此古之君子, 所以成尊主庇民之功于一时, 而其遗风馀韵, 犹有称思于后世者也。” ▶ 《学习集‧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在过去 齐国 、 鲁国 的都城, 和一些戴着高高的帽子, 宽大的衣袖的学者们, 商讨学问, 反复辩论, 观察 孔子 的遗风馀韵。”
- 遗风古道 前代留传下来的淳厚古朴的风尚。
- 遗风旧俗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 遗风逸尘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教和超逸的事迹。
- 遗风馀俗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 遗风馀思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情思。
- 遗风馀教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遗风馀泽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德泽。
- 遗风馀烈 前人留传的风教和业迹。
- 遗风馀象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 遗风馀采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
- 遗风馀韵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
- 恒例 常规, 惯例。 ▶ 《太平广记》卷一七八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 曲江 亭子……进士开宴, 常寄其间。 既撤馔, 则移乐泛舟, 都为恒例。” ▶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 “凡问答之辞, 必用‘曰’字, 纪载之恒例也。”
- 恒人 常人, 一般的人。 ▶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 “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 以其伏节以死谊也。” ▶ 清 吴敏树 《与梅伯言先生书》: “夫既为乡里之恒人矣, 其生平行事, 不足为乡之子弟所仰法, 徒以气力雄长闾伍之间耳。”
- 恒俗 犹习俗。 ▶ 汉 严忌 《哀时命》: “璋圭杂于甑窐兮, 陇廉 与 孟娵 同宫;举世以为恒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穷。” ▶ 《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 “练生莹识, 恒俗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