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shānxī
[shanxi province] 中国华北地区的省,简称“晋”。旧以在太行山以西而得名。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2530万,省会太原。全省处于黄土高原上,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3,铝、铜等亦丰。采煤,采铜、铝、钢铁,电力为该省工业的支柱。晋南为商品粮产区,铁路交通发达,总长有2千多公里
- 山 shān ㄕㄢˉ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
- 西 xī ㄒㄧˉ1)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
- 山西梆子 Shānxībāng zi见〖晋剧〗。
- 山西票号 晚 清 产生一种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组织。 总号设于 北京 , 分号遍于各省市, 所发庄票随处皆可汇付。 因其执事者 山西 人居多, 故称“山西票号”, 也称山西票庄。
- 山东山相, 山西出将 古谓 崤山 、 华山 以西地区多出名将, 崤山 、 华山 以东地区多出宰相。 ▶ 《汉书‧赵充国传赞》: “ 秦 汉 以来, 山 东出相, 山 西出将。” ▶ 《后汉书‧虞诩传》“喭曰: ‘ 关 西出将, 关 东出相’” 唐 李贤 注: “《前书》曰: ‘ 秦 汉 以来, 山 东出相, 山 西出将。 ’ 秦 时 郿 白起 , 频阳 王翦 ; 汉 兴, 义渠 公孙贺 、 傅介子 , 成纪 李广 、 李蔡 , 上邽 赵充国 , 狄道 辛武贤 : 皆名将也。 丞相, 则 萧 、 曹 、 魏 、 丙 、 韦 、 平 、 孔 、 翟 之类也。” ▶ 元 白珽 《湛渊静语》卷二: “ 山 东出相, 山 西出将, 信有之。”
- 铜山西崩, 洛钟东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 殷荆州 曾问 远公 : ‘《易》以何为体?’答曰: ‘《易》以感为体。 ’ 殷 曰: ‘铜山西崩, 灵钟东应, 便是《易》耶?’” 刘孝标 注引《东方朔传》: “ 孝武皇帝 时, 未央宫 前殿钟无故自鸣, 三日三夜不止。 诏问太史待诏 王朔 , 朔 言恐有兵气。 更问 东方朔 , 朔 曰: ‘臣闻铜者山之子, 山者铜之母, 以阴阳气类言之, 子母相感, 山恐有崩弛者, 故钟先鸣。 ▶ 《易》曰“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精之至也。 其应在后五日内。 ’居三日, 南郡 太守上书言山崩, 延袤二十馀里。”后以“铜山西崩, 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 “此义易明, 铜山西崩, 洛 钟东应, 不以远而阻也。” ▶ 梁启超 《新民说》十六: “此中消息, 殆如铜山西崩, 洛 钟东应。 感召之机, 铢黍靡忒。” ▶ 唐弢 《侧面》: “铜山西崩, 洛 钟东应, 一唱一和, 互相支持。”
-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馀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 山衲 1. 僧侣的衣服。 ▶ 唐 马戴 《霁后寄白阁僧》诗: “久披山衲坏, 孤坐石床寒。” ▶ 明 高启 《送恩禅师弟子勤归开元寺》诗: “山衲经寒补杂缯, 白云高寺遍寻登。” 2. 借指山中的僧人。 ▶ 宋 梅尧臣 《冬日陪武平游西余精舍》诗: “遥看松竹深, 雪屋藏山衲。” ▶ 清 黄周星 《游衡岳记》: “有山衲扶藤相御, 则 观音岩 僧 碧环 也。”
- 山表 山外;山上。 ▶ 汉 王充 《论衡‧别通》: “ 禹 益 并治洪水。 ▶ 禹 主治水, 益 主记异物。 海外山表, 无远不至。 以所见闻, 作《山海经》。”
- 山观 山中道观。 ▶ 唐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之三: “山观空虚清静门, 从官役吏扰尘暄。” ▶ 唐 李商隐 《赠郑谠处士》诗: “寒归山观随碁局, 暖入汀洲逐钓轮。”
- 山衣 1. 谓以山为衣。 ▶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琅琊庄公司马裔墓志铭》: “松风云盖, 白水山衣。 贤已星陨, 人没兰衰。” 2. 隐居者所穿的衣服。 ▶ 唐 王建 《从军后答山中友人》诗: “爱仙无药住溪贫, 脱却山衣事 汉 臣。” ▶ 唐 黄滔 《题宣一僧正院》诗: “山衣随叠破, 菜骨逐年羸。” ▶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图》诗: “愧我出山来, 京尘满山衣。”
- 山角 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 “水出 剧县 南 角崩山 , 即故 义山 也。 俗人以其山角若崩, 因名为 角崩山 。” ▶ 宋 陈与义 《观雨》诗: “海压竹枝低复举, 风吹山角晦还明。”
- 山行海宿 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谓行旅艰险。
- 山觜 见“ 山嘴 ”。
- 山行 在山中行走。 ▶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 “登岭始山行, 野旷沙岸净。” ▶ 元 刘迎 《车轣辘》诗: “马虺隤, 牛觳觫, 山行萦纡车轣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