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仪孔时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威仪孔时
基本解释:孔:甚,很。仪容严肃,举目庄重,甚合时宜。
- 孔时 适时;及时。 ▶ 唐 韩愈 《欧阳生哀辞》: “友朋亲视兮药物甚良, 饮食孔时兮所欲无妨。” ▶ 宋 岳珂 《桯史‧淳熙内禅颂》: “惟我寿皇, 圣孝孔时。” ▶ 明 方孝孺 《郊祀颂》: “自 唐 之衰, 夷擅中国, 迨于有 元 , 人胥于狄, 赫赫 太祖 , 受命孔时。”
- 威仪 wēiyí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庄重举止:~凛然。
- 四威仪 佛教语。 指符合仪则的四种身体姿态: 行、住、坐、卧。 ▶ 《释氏要览‧入众‧威仪》: “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 其他动止, 皆四所摄。”亦省作“ 四仪 ”。 ▶ 唐 皎然 《花石长枕歌答章居士赠》诗: “行住四仪皆道意, 不学小乘一曲士。” ▶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 “ 吴门 有神降于乩, 自言 天台泐子 , 智者大师 之弟子, 转女人身堕度者, 摄入无叶堂中, 教修四仪密谛, 往生西方。”
- 威仪师 1. 僧寺职事名。 佛徒受戒时有教授师, 指示坐作进退之威仪, 此教授师又称威仪师。 一般法会中指导众僧仪式, 作法之僧亦袭用此名。 参阅《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三引《受戒缘集》。 2. 指擅长法仪的道士。 ▶ 《唐六典‧尚书礼部‧祠部郎中员外郎》: “道士修行有三号, 其一曰法师, 其二曰威仪师, 其三曰律师。”
- 都威仪 道教职名。 ▶ 宋 道教设左、右威仪, 都威仪总其事。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 天庆 本 唐 天师观 , 诗后有 文与可 跋, 大略云: ‘ 高公 者, 此观都威仪 何昌一 也。 ’”
- 三千威仪 佛教谓僧尼日常遵循的众多律仪。 威仪, 指行事进退的仪则。 ▶ 《五灯会元‧六祖下一世‧永嘉真觉禅师》: “祖曰: ‘夫沙门者, 具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 ’”
- 威侮 陵虐侮慢。 ▶ 《书‧甘誓》: “ 有扈氏 威侮五行, 怠弃三正。” ▶ 孔颖达 疏: “无所畏忌, 作威虐而侮慢之。” ▶ 《后汉书‧杜诗传》: “唯 匈奴 未譬圣德, 威侮二垂, 陵虐中国。” ▶ 李贤 注: “威, 虐也。 侮, 慢也。” ▶ 《宋书‧五行志三》: “是时 王敦 威侮朝廷, 多行无礼, 内外臣下, 咸怀怨毒。” ▶ 章炳麟 《訄书‧争教》: “不然, 夫五行者, 裁制于人而已, 何威侮之有。”
- 威令 指政令、军令。 ▶ 《管子‧牧民》: “不明鬼神, 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 则威令不闻。” ▶ 汉 贾谊 《新书‧威不信》: “而特扪然数百里, 而威令不信。” ▶ 《周书‧文帝纪上》: “ 洛 ( 寇洛 )素无雄略, 威令不行。” ▶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那府尹威令素严, 公人怎敢有违?”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然必决死战者, 正欲贼知我国家威令严明。”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 吐突承璀 率左、右神策军到行营, 威令不振, 各道统兵将帅互相观望, 无意立功。”
- 威信 wēixìn威望和信誉:~扫地│树立~。
- 威临 谓以威势临驾其上。 ▶ 《后汉书‧徐璆传》: “太后怒, 遽徵 忠 ( 张忠 )为司隶校尉, 以相威临。”
- 威信扫地 wēi xìn sǎo dì 【解释】比喻威望和信誉完全丧失。【拼音码】wxsd【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英文】with every shred of prestige swept away
- 威严 wēiyán①有威力而又严肃的样子:~的仪仗队。②威风和尊严:他摆出了尊长的~。
- 威光 1. 威严的光芒。 ▶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 “威光佐扫, 辰彗北弯。” ▶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序》: “故能神机独照, 伐未兆之谋;威光远震, 制不羁之虏。” ▶ 鲁迅 《准风月谈‧四库全书珍本》: “况且‘钦定’二字, 至今也还有一点威光, ‘御医’、‘贡缎’, 就是与众不同的意思。” 2. 佛的灵光。 ▶ 明 许承钦 《古寺》诗: “万方凋悴威光灭, 徙倚仁祠黯自悲。” 3. 威风, 光彩。 ▶ 《再生缘》第五四回: “你见朝廷骂了娘, 真正是, 洋洋得意长威光。” ▶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分类》: “大都希望夫婿以科第得官;或者说自己竭力整顿家事, 求得丈夫面上的威光。” ▶ 郭沫若 《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 “下女们面面相觑, 店主人走来叩头, 这儿的大学生竟有这样的威光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