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议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héyì
交战双方关于恢复和平的谈判。
- 和 hé ㄏㄜˊ1)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
- 议 (議)yì ㄧˋ1)意见,言论:~论。提~。建~。2)讨论,商量:商~...
- 和诗 hè〃shī指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也指这种唱和的诗。
- 和言 1. 温和的言辞。 ▶ 《梁书‧傅岐传》: “ 岐 即命脱械, 以和言问之, 便即首服。” ▶ 《天雨花》第二回: “众人但只和言劝, 丫环房内秉银灯。” 2. 谓舒缓出气以发声。 ▶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发喉引声, 和言中宫, 危言中商, 疾言中角, 微言中徵、羽。”
- 和语 日本 语。 ▶ 梁启超 《论学日本文之益》: “ 支那 之志士, 亦当以学和文、和语为第一义。”
- 和解 héjiě不再争执或仇视,归于和好:双方~。
- 和诱 旧指以种种诱惑方法使未满二十岁之男女或有配偶之人脱离监护人或家庭。 参阅《清律‧刑律‧贼盗》。
- 和裕 温和宽宏。 ▶ 汉 卫宏 《汉旧仪》卷上: “往悉乃心, 和裕开贤。” ▶ 《晋书‧封孚载记》: “ 孚 幼而聪明和裕, 有士君子之称。” ▶ 《新唐书‧藩镇传‧刘怦》: “﹝ 朱滔 ﹞表﹝ 怦 ﹞知府事, 和裕得众心。”
- 和说 委婉劝说。 ▶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十二: “ 小芹 和 小二黑 各回各家, 见老人们的脾气都有些改变, 托邻居们趁势和说和说。” II见“ 和悦 ”。
- 和袖 犹袖手。 ▶ 宋 吕南公 《老樵》诗: “街东少年殊傲岸, 和袖高扉厉声唤。”
- 和调 1. 调和。 ▶ 《管子‧度地》: “天地和调, 日有长久。” ▶ 《素问‧痹论》: “荣者, 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藏。” ▶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 “剂水火而和调, 糅苏蔱以芬芳。” 2. 指调味。 ▶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第三札子》: “多盐则太咸, 多梅则太酸, 和调适宜, 最为难事。” 3. 和睦;使和睦。 ▶ 《墨子‧兼爱中》: “兄弟不相爱, 则不和调。” ▶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荐贤退恶, 和调百姓。” ▶ 明 陆世廉 《西台记》第一出: “念乱图存, 总须将相和调。”
- 和衷共济 hé zhōng gòng jì 【解释】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出处】《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示例】他见了启事便跑到书店里来,谈了些~的话。(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拼音码】hzgj【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英文】work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in times of difficu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