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Indian philosophy]
在印度次大陆发展起来的众多哲学体系的统称,包括正统体系,即正理派、胜论派、数论派、瑜伽派、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等哲学派别;以及非正统体系,例如佛教和耆那教。印度哲学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逻辑期(到基督纪元之初)、逻辑期(公元1~11世纪)和后逻辑期(11~18世纪)。达斯古普塔所称的前逻辑期涵盖了印度历史上的前孔雀帝国时期和孔雀帝国时期(约公元前321~前185)。逻辑期大约始于贵霜时期(公元1~2世纪),而在笈多王朝时期(3~5世纪)和根瑙杰帝国时期(7世纪)发展到鼎盛。
- 哲学 zhéxué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
- 印度 yìndù[India]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国家,与中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接壤,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面积297.4万平方公里,人口7.3亿,首都新德里。古称“天竺”一白酋督印度卒。――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五印度 即 印度 。 古 印度 区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 故称。 此种划分起源甚早, 《往世书》中即已有之。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三国》: “ 五印度 之境, 周九万馀里, 三垂大海, 北背雪山, 北广南狭, 形如半月。”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佛法出 五印度 。”亦省作“ 五印 ”。 ▶ 梁启超 《知耻学会叙》: “ 五印 毒物, 天下所视为虺命为鸩, 乃遍国种之, 遍国嗜之。” ▶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 “ 唐 时因 印度 分为五部分, 故称 五印 。”参见“ 五天竺 ”。
- 印度教 Yìndùjiào经过改革的婆罗门教,现在流行于印度、尼泊尔等国。
- 印度洋 地球上四大洋之一。 位于 亚洲 、 南极洲 、 非洲 与 澳洲 之间, 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 大部在南半球。 平均深度3897米。 是世界各大洋中最早的海运中心。
- 印度绸 一种质薄柔软, 宜做春、夏装的绸子。 ▶ 鲁迅 《二心集‧唐朝的钉梢》: “夜赶洋车路上飞, 东风吹起印度绸衫子。”
- 印度草 又名印度大麻。 原产于 印度 北部。 一年生草本植物。 茎皮用作麻织品原料。 可作催眠、止痛、镇静剂。 或作为嗜好品吸食, 其危害性略同鸦片。 ▶ 《老残游记》第十九回: “我恐怕是西洋什么药, 怕是印度草等类的东西。”
- 印度麻 即印度草。 ▶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二》: “拖大辫, 吸鸦片, 也正与土人的奇形怪状的编发及吃印度麻一样。”
- 处世哲学 指待人处事的主张、原则和态度。
- 烦琐哲学 1. 欧洲 中世纪在学院中讲授的以解释天主教教义为内容的哲学, 实际上是一种神学体系。 由于采用烦琐的抽象推理的方法, 所以称为“烦琐哲学”。 2. 指罗列表面现象, 拼凑枯燥条文, 使人得不到要领的作风和文风。
- 经院哲学 jīngyuàn zhéxué欧洲中世纪在学院中讲授的以解释基督教教义为内容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神学体系。由于采用烦琐的抽象推理的方法,所以也叫烦琐哲学。
- 印度尼西亚 yìndùníxīyà[Indonesia] 东南亚岛国,位于亚洲澳洲两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之间,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1.41亿,首都雅加达。矿物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经济以农业为主,天然橡胶占世界第二位
- 印度半岛 印度半岛 基本解释: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略呈三角形,面积约209万平方千米。是印度国土的主体。广义的印度半岛还包括印度河恒河平原。
- 印度-雅利安诸语言 [Indo-Aryan languages]又称印度诸语言(Indic languages)。印欧诸语言印度-伊朗语族的主要语支。使用人口超过8亿,主要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古印度-雅利安时期讲梵语。中印度-雅利安时期(约公元前600~公元1000年)主要有普拉克里特诸方言,包括巴利语。现代印度-雅利安语言基本上是分布在完整地理空间的单一方言统一体,因此语言与方言之间的分界多少有点人为的因素。使情况更加复杂的因素是:具有古老文学传统的语言之间的竞争性区别;操母语者的地方语言认同(例如在人口调查中);现代标准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等超地区的语言;语言学家(特别是G.A.格里尔森)所引进的符号。在印度-雅利安语言区(”印地语区“,包括印度北部并向南一直延伸到中央邦)的中心,最普遍的行政管理语言与教育语言是现代标准印地语。印度北部平原重要的地方语是哈里亚纳语、高拉维语、布拉吉语、阿沃提语、切蒂斯格尔语、波杰布尔语、摩揭陀语、弥湿罗语。拉贾斯坦的地方语言包括马尔瓦里语、通德哈里语、哈拉提语、马尔维语。在喜马偕尔邦的喜马拉雅山麓使用格利尔孙所称的帕哈里诸语言。在印地语区的周围,最重要的语言依顺时针方向分别为尼泊尔语(东帕哈里语)、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奥里雅语、马拉塔语、古吉拉特语、信德语以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南部、西北部、北部的语言(格利尔孙称之为西旁遮普语或拉亨达语)、旁遮普语和多格里语。在查谟和克什米尔以及巴基斯坦远北部是达尔德诸语言,其中最重要的有克什米尔语、科希斯坦语、辛纳语、科瓦尔语。阿富汗西北部的努里斯坦(旧称卡菲尔)诸语言,有时被视为印度-伊朗诸语言的独立语支。僧伽罗语(在斯里兰卡使用)、迪韦希语(在马尔代夫群岛使用)、吉普赛语也都属于印度-雅利安诸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