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简称佛陀(觉者)。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6一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学说。后入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姓和贱民参加。另外,还容许教团中包括过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问题,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概括为“十论”,即二世有无?一切有无?中阴(轮回的主体)有无?顿悟或渐悟?罗汉是否有退?随眠(烦恼)与心是否相应?未受根业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数?有无人我(灵魂)等。对于这些问题各个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认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应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果与佛果位相同,他们把一切现实存在分为色法(物质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种”(地、水、风、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长、短、大、?⒎健⒃驳刃紊颓唷⒒啤⒊唷椎认陨约捌渌泄俣韵?,心法有八十九种,并作了详细的分析。上座部后来又分为根本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前者流传于雪山即喜马拉雅山麓,后者流传于克什米尔地区。说一切有部后来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继又分出化地部、经量部等共十一部,说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三藏中的论藏,也就是着重对佛教理论问题的阐述。在l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统治时,曾举行大规模的结集,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庞大的论书,主张“法有我无”、“三世实有”和“法体恒有”;经量部约成立于3世纪未,是最晚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主张“过去未来无体,现在实有”。佛陀以蕴、处、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区别实有和假有。说一切有部主张蕴、处、界都是实有。经量部则主张蕴、处是假有,界是实有,这意思是说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观的存在形式(蕴)以及人们的认识器官和对象(处)都是一种虚假或唯名的实在,它们不过是人们认识中的感觉材料,只有人们的认识的根源(界)才是真实的存在(实有)。大众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别提倡“一心相续说”和“心性本净说”。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伽行派(有宗)发展。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莲华经》、《维摩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这些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中观派、瑜枷行派。中观派大概在2世纪才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经堤婆、罗睺罗跋陀罗传至佛护和清辨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中观派发挥了般若经中的思想,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缘合)和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没有实体(无自性)。对于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证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对于被无知(无明)覆盖的凡夫仍应导以“俗谛”,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兴起于4~5世纪间,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该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主要经论是《解深密经》、《瑜伽地论》、《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等。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他们把识分为三类八识,而把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藏识)看作是现象世界(现行)的根源(种子),个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派生的(种子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所知依”。他们又把一切存在现象分为“五位百法”。另外还阐扬五种姓说,认为有一种“无种姓"的人,毕竟不能成佛。
密教
6~7世纪,印度教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逐渐取得了占优势的地位,从玄奘的记述中可知当时对湿婆、毗湿奴、梵天的崇拜极为盛行。8~9世纪间商羯罗创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论上得到重大发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这种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和易行乘等。前一个时期的显教中观派和瑜伽行派逐渐融合起来作为密教的世界观而继续存在。其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密集经》、《喜金刚经》、《胜乐轮经》、《时轮经》等。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⒁枪旌透髦稚窀裥叛鑫涮卣鳌R枪旒丛樱陨杼场⒐┭⑺兄洹⒐喽ソ杂醒细竦墓娑ǎ髡判蕖叭躙\",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8~9世纪以后,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后来又由于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播,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迄13世纪初,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
现状
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约700年的佛教出现了复兴运动。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很多佛教胜地恢复旧观,并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在那烂陀、浦那、贝纳勒斯等地创设了一些研究机构,并在很多著名大学设佛学系或巴利语系;出版了大量书刊。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槃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先后有几百万“贱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1957年印度佛教徒组织了佛教的政党——共和党。后来,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满共和党的政治路线另组了困豹党。该党在孟买和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响。近年来,印度的佛教组织(摩诃菩提会、佛教神智会、圣弥勒教会等),在国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广泛地开展了国际活动,经常召开国际佛教学术讨论会、座谈会等。根据1980年的统计,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约占总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虽然人数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
- 佛教 Fójiào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 印度 yìndù[India]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国家,与中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接壤,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面积297.4万平方公里,人口7.3亿,首都新德里。古称“天竺”一白酋督印度卒。――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佛教徒 fójiàotú[Buddhist] 信仰佛教的人
- 五印度 即 印度 。 古 印度 区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 故称。 此种划分起源甚早, 《往世书》中即已有之。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三国》: “ 五印度 之境, 周九万馀里, 三垂大海, 北背雪山, 北广南狭, 形如半月。”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佛法出 五印度 。”亦省作“ 五印 ”。 ▶ 梁启超 《知耻学会叙》: “ 五印 毒物, 天下所视为虺命为鸩, 乃遍国种之, 遍国嗜之。” ▶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 “ 唐 时因 印度 分为五部分, 故称 五印 。”参见“ 五天竺 ”。
- 印度教 Yìndùjiào经过改革的婆罗门教,现在流行于印度、尼泊尔等国。
- 印度洋 地球上四大洋之一。 位于 亚洲 、 南极洲 、 非洲 与 澳洲 之间, 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 大部在南半球。 平均深度3897米。 是世界各大洋中最早的海运中心。
- 印度绸 一种质薄柔软, 宜做春、夏装的绸子。 ▶ 鲁迅 《二心集‧唐朝的钉梢》: “夜赶洋车路上飞, 东风吹起印度绸衫子。”
- 印度草 又名印度大麻。 原产于 印度 北部。 一年生草本植物。 茎皮用作麻织品原料。 可作催眠、止痛、镇静剂。 或作为嗜好品吸食, 其危害性略同鸦片。 ▶ 《老残游记》第十九回: “我恐怕是西洋什么药, 怕是印度草等类的东西。”
- 印度麻 即印度草。 ▶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二》: “拖大辫, 吸鸦片, 也正与土人的奇形怪状的编发及吃印度麻一样。”
- 印度尼西亚 yìndùníxīyà[Indonesia] 东南亚岛国,位于亚洲澳洲两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之间,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1.41亿,首都雅加达。矿物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经济以农业为主,天然橡胶占世界第二位
- 印度半岛 印度半岛 基本解释: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略呈三角形,面积约209万平方千米。是印度国土的主体。广义的印度半岛还包括印度河恒河平原。
- 印度-雅利安诸语言 [Indo-Aryan languages]又称印度诸语言(Indic languages)。印欧诸语言印度-伊朗语族的主要语支。使用人口超过8亿,主要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古印度-雅利安时期讲梵语。中印度-雅利安时期(约公元前600~公元1000年)主要有普拉克里特诸方言,包括巴利语。现代印度-雅利安语言基本上是分布在完整地理空间的单一方言统一体,因此语言与方言之间的分界多少有点人为的因素。使情况更加复杂的因素是:具有古老文学传统的语言之间的竞争性区别;操母语者的地方语言认同(例如在人口调查中);现代标准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等超地区的语言;语言学家(特别是G.A.格里尔森)所引进的符号。在印度-雅利安语言区(”印地语区“,包括印度北部并向南一直延伸到中央邦)的中心,最普遍的行政管理语言与教育语言是现代标准印地语。印度北部平原重要的地方语是哈里亚纳语、高拉维语、布拉吉语、阿沃提语、切蒂斯格尔语、波杰布尔语、摩揭陀语、弥湿罗语。拉贾斯坦的地方语言包括马尔瓦里语、通德哈里语、哈拉提语、马尔维语。在喜马偕尔邦的喜马拉雅山麓使用格利尔孙所称的帕哈里诸语言。在印地语区的周围,最重要的语言依顺时针方向分别为尼泊尔语(东帕哈里语)、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奥里雅语、马拉塔语、古吉拉特语、信德语以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南部、西北部、北部的语言(格利尔孙称之为西旁遮普语或拉亨达语)、旁遮普语和多格里语。在查谟和克什米尔以及巴基斯坦远北部是达尔德诸语言,其中最重要的有克什米尔语、科希斯坦语、辛纳语、科瓦尔语。阿富汗西北部的努里斯坦(旧称卡菲尔)诸语言,有时被视为印度-伊朗诸语言的独立语支。僧伽罗语(在斯里兰卡使用)、迪韦希语(在马尔代夫群岛使用)、吉普赛语也都属于印度-雅利安诸语言。
- 印度哲学 [Indian philosophy]在印度次大陆发展起来的众多哲学体系的统称,包括正统体系,即正理派、胜论派、数论派、瑜伽派、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等哲学派别;以及非正统体系,例如佛教和耆那教。印度哲学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逻辑期(到基督纪元之初)、逻辑期(公元1~11世纪)和后逻辑期(11~18世纪)。达斯古普塔所称的前逻辑期涵盖了印度历史上的前孔雀帝国时期和孔雀帝国时期(约公元前321~前185)。逻辑期大约始于贵霜时期(公元1~2世纪),而在笈多王朝时期(3~5世纪)和根瑙杰帝国时期(7世纪)发展到鼎盛。
- 印度-阿拉伯数字 [Hindu-Arabic numerals]10个符号的集合,即:1、2、3、4、5、6、7、8、9、0,代表十进制数系中的数字。它们起源于6或7世纪的印度,大约在12世纪通过阿拉伯数学家传入欧洲(参阅花拉子密[al-Khwarizmi])。这些数字表明人们已突破早期的计数方法(如算盘),为发展代数学铺平了道路。
- 印床 1. 放印章的文具。 ▶ 唐 朱庆馀 《夏日题武功姚主簿》诗: “僧来茶灶动, 吏去印床闲。” ▶ 宋 王禹偁 《成武县作》诗: “雨菌生书案, 饥禽啄印床。”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延师》: “山色好, 讼庭稀。 朝看飞鸟暮飞回, 印床花落帘垂地。” ▶ 清 赵翼 《题钱曙川竹初庵图》诗: “作图时正拥印床, 敢期结愿后必偿。” 2. 镌刻图章的工具, 用以固定印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