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客报仇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见“借交报仇”。
- 借 jiè ㄐㄧㄝˋ1)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等:~用。~阅。~账。~据。~条...
- 客 kè ㄎㄜˋ1)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人。宾~。会~。不速之~...
- 报仇 bào chóu采取行动,打击仇敌:~雪恨。
- 借交报仇 jiè jiāo bào chóu 【解释】帮助别人报仇。【出处】《史记·郭解列传》:“(解)以躯借交报仇。”【拼音码】jjbc【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舍身助人报仇
- 借身报仇 见“借交报仇”。
- 报仇雪恨 bào chóu xuě hèn 【解释】报冤仇,除仇恨。雪,洗刷掉。【出处】《淮南子·氾论训》:“(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报怨雪耻。”【示例】~的日子快到了。【拼音码】bcxh【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复仇方面【英文】revenge
- 报仇雪耻 bào chóu xuě chǐ 【解释】报:报复;仇:仇恨;雪:洗刷,除去;耻:耻辱。报复冤仇,洗刷耻辱【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若先王之报仇雪耻,夷万乘之强国。”【示例】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会稽乃~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拼音码】bcxc【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报冤仇、解怨恨【英文】revenge
- 有冤报冤, 有仇报仇 谓对有冤仇的人定要施行报复。 ▶ 《水浒传》第二六回: “ 武松 虽是粗卤汉子, 便死也不怕, 还省得有冤报冤, 有仇报仇, 并不伤犯众位, 只烦高邻做个证见。” ▶ 明 无名氏 《白兔记‧说计》: “若得一日发迹, 李洪一 , 那时有冤报冤, 有仇报仇。” ▶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 “姓 赵 的, 你听说, 咱们有冤报冤, 有仇报仇。 老子活着不能见你, 做鬼也是后会有期。”
- 借宫 北曲的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按一定规则联缀而成的。 在杂剧的套数中有时借用相近宫调的曲子入套, 称为借宫。 散曲的套数不借宫。 如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套数的曲调是正宫, 但其所用曲子中属于正宫的只是前面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等几支;后面的《上小楼》《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等属于中吕宫, 《耍孩儿》《煞》(包括《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等属于般涉调。 这种现象, 即称借宫。 参阅 元 周德清 《中原音韵》、 涂宗涛 《诗词曲格律纲要》第三章第三节。
- 借宠 利用别人的宠荣。 ▶ 《后汉书‧韦义传》: “ 灵帝 即位, 中常侍 曹节 以 陈蕃 、 窦氏 既诛, 海内多怨, 欲借宠时贤以为名, 白帝就家拜 著 ( 韦著 ) 东海 相。” ▶ 李贤 注: “假借时贤宠荣以求美名。” ▶ 《后汉书‧张奂传》: “司隶校尉 王寓 , 出于宦官, 欲借宠公卿, 以求荐举, 百僚畏惮, 莫不许诺, 唯 奂 独拒之。”
- 借宿 jiè sù借别人的地方住宿:勘探队在老乡家里~了一夜。
- 借定 谓臆测加以断定。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 “ 秦 之灭学也, 书藏于屋壁, 义绝于朝野。 逮至 汉 兴, 收摭散滞, 固已无全学矣。 文有磨灭, 言有 楚 、 夏 , 出有先后;或学者先意, 有所借定, 后进相放, 弥以滋蔓。” ▶ 黄省曾 注: “无所徵据, 臆见损益。”
- 借寇 《后汉书‧寇恂传》载 恂 曾为 颍川 太守, 颇著政绩, 后离任。 ▶ 建武 七年 光武帝 南征 隗嚣 , 恂 从行至 颍川 , 百姓遮道谓 光武 曰: “愿从陛下复借 寇君 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 南朝 梁 何逊 《哭吴兴柳恽》诗: “霞区两借 寇 , 贪泉 一举卮。” ▶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 “余不佞, 谨述公治郡状, 并致其借 寇 之意, 敢以告于铨衡。”
- 借孝 旧指在服丧期间因故暂时穿着吉服。
- 借寇兵,赍盗粮 借寇兵,赍盗粮 基本解释:赍:资助。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比喻帮助自己的敌人增强力量。
- 借字儿 借字儿拼音:jiè zì ér 注音:ㄐㄧㄝ ˋ ㄗㄧˋ ㄦˊ 词语解释◎ 借字儿 jièzìr[IOU] [口]∶借据;借条儿
- 借寇赍盗 借寇赍盗 基本解释:赍:资助。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比喻帮助自己的敌人增强力量。
- 借字 jièzì[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通假字,如借“公”为“功”,借“果”为“敢”,借“崇”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