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行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1. 走回头路。
▶ 明 刘基 《书为善堂卷后》: “是故欲求道者必先定其所向, 如将适 燕 , 先举辕而指北, 然后访而取途, 则无倒行之悔矣。”
2. 做事违反常规或违背情理。
▶ 清 余增远 《雪夜吕半隐太常谈蜀中遗事》诗: “从来朋党能赐祸, 可恨群儒多倒行。”
- 倒 dǎo ㄉㄠˇ1)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摔~。墙~了。~塌。~台。打~。卧...
- 行 xíng ㄒㄧㄥˊ1)走:~走。步~。旅~。~踪。~百里者半九十。~云...
- 逆施倒行 见“逆行倒施”。
- 倒蛋 dǎodàn[be mischievous;create disturbance] 同“捣蛋”回去告诉了领事,或者进京告诉了公使,将来仍旧要找我们倒蛋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 倒街卧巷 谓露宿街头。
- 倒薤 一种篆书书体名。 ▶ 《南史‧周顒传》: “ 文惠太子 使 顒 书 玄圃 茅斋壁。 国子祭酒 何胤 以倒薤书求就 顒 换之。” ▶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 “ 南齐 萧子良 撰古文之书五十二种, 鹄头、蚊脚、悬针、垂露、龙爪、仙人、芝英、倒薤、蛇书、虫书、偃波、飞白之属, 皆状其体势而为之名, 虽义涉浮浅, 亦书家之前流也。” ▶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 “有倒薤者, 世传 务光 辞 汤 之禅, 居清泠之陂, 植薤而食, 清风时至, 见叶交偃, 像为此书以写道经。” ▶ 清 赵翼 《题百体寿字》诗: “错刀悬针器什样, 转蓬倒薤草木姿。”
- 倒衣 1. 《诗‧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 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 自公召之。” ▶ 孔颖达 疏: “群臣当以失晚, 复恐后期, 故于东方未明之时, 急促惶遽, 不暇整理衣服, 故颠倒著衣裳而朝君。”后因以“倒衣”谓忙于公务。 ▶ 唐 杜甫 《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 “长路更执绋, 此心犹倒衣。” ▶ 宋 苏辙 《次韵门下吕相公同访致政冯宣猷一首》: “懒从朝谒事骖騑, 此去高眠罢倒衣。” 2. 指因急促外出而倒穿衣裳。 用以形容热情迎客。 ▶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 “斯时也, 山林之间, 宜倒衣以接礼, 重迹以应命。” ▶ 宋 叶适 《祭戴詹事文》: “我病卧久, 迟公远归。 曷不迎门?曷不倒衣?曷不大斗, 以酌寿祺!”
- 倒著 将衣、帽等倒过来穿戴。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 山季伦 ( 山简 )为 荆州 , 时出酣畅, 人为之歌曰: ‘ 山公 时一醉, 径造 高阳池 。 日莫倒载归, 茗艼无所知。 复能乘骏马, 倒箸白接篱。 ’”按《晋书‧山简传》引此歌作“倒著”。 ▶ 元 仇远 《陪戴祖禹泛湖分韵得天字》: “当歌对酒堪肠断, 倒著乌巾且醉眠。”
- 倒装 dàozhuāng(1)[anastrophe;inversion](2)修辞方式,用颠倒词句的次序来达到加强语势、语调和突出语意等效果。如安徽民歌“如今歌手人人是,唱得长江水倒流”,上一句就是“如今人人是歌手”的倒装(3)一种语法规则,多见于文言文、外文。如韩愈《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的倒装,“之”在此起前置宾语的作用
- 倒落 1. 跌倒坠落。 ▶ 《初刻拍案惊奇》卷四: “捉举子到内侍省勘问, 驱入小门, 吏自后一推, 倒落深坑数丈。” 2. 指扑倒, 跌倒。 ▶ 萧红 《生死场》十三: “她好像要倒落一般: 全身受着什么压迫, 要把肉体解散了一般。” 3. 破落。 ▶ 胡适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 “其时 曹俯 刚卸任织造, 曹 家已衰败了, 但还不曾完全倒落。”
- 倒装句 dàozhuāngjù[inversion] 修辞句式的一种,为了强调某一句子成分而改变其结构顺序的句子
- 倒茬 dǎochá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