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电话号码 繁體版 English 日本語
登录 注册

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

发音:
用"两国相争,不斩来使"造句
意思解释手机版
  • 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兩國相争,不斬來使)

    拼音: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 ,bù zhǎn lái shǐ
    注音:ㄌㄧㄤˇ ㄍㄨㄛˊ ㄒㄧㄤ ㄓㄥ ,ㄅㄨˋ ㄓㄢˇ ㄌㄞˊ ㄕㄧˇ

    词语解释

    • 交战双方互相不杀对方派来负责联络或谈判的使者。《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肃 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瑜 曰:‘斩使以示威。’”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古云:‘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老汉若怕你杀也不来了。”

  • 两国相争, 不斩来使    交战双方互相不杀对方派来负责联络或谈判的使者。    ▶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 肃 曰: ‘两国相争, 不斩来使。 ’ 瑜 曰: ‘斩使以示威。 ’”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 “古云: ‘两国相争, 不斩来使。 ’老汉若怕你杀也不来了。”
  • 国相      1.  古时辅政的大臣。    ▶ 《左传‧宣公十二年》: “困兽犹斗, 况国相乎!”    2.  比喻具有辅国之才的人。    ▶ 《史记‧晋世家》: “ 晋公子 贤, 而其从者皆国相。”    3.  指王国或封国辅政之臣。    ▶ 宋 陆游 《蜡弹省札》: “大者为王……其国并置国相一员, 委本国选择保奏, 当降真命。”    4.  指侯国的长官。    ▶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五‧宋州郡国相》: “ 扬州 南徐州 诸州但有令长, 自 南豫州 以下始有国相。”
  • 来使      1.  谓负有使命而前来。    ▶ 《韩非子‧存韩》: “ 斯 ( 李斯 )之来使, 以奉 秦王 之欢心, 愿效便计, 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 唐 韩愈 《别知赋》: “遇夫人之来使, 辟公馆而罗羞。”    2.  派来的使者。    ▶ 唐 罗隐 《送秦州从事》诗: “若到边庭有来使, 试批书尾话 梁州 。”    3.  泛指来人。    ▶ 《红楼梦》第四回: “ 王夫人 正和兄嫂处的来使计议家务。”
  • 不斩    不眨眼。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一双乖眼, 果是杀人不斩。”
  • 相争    彼此争夺;争斗。    ▶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 “相矜以知, 相轧以势, 相争以利。”    ▶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 万 家两个大儿子只好眼睁睁看他使势行凶, 不敢相争。”
  • 不斩眼    不眨眼。    ▶ 《金瓶梅词话》第八七回: “那汉子杀人不斩眼, 岂肯干休。”
  • 蛮触相争    mán chù xiāng zhēng 【解释】蛮触:蛮氏、触氏,《庄子》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出处】《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示例】略观大体,同盟会固多不直,共和党亦务诈欺,~,不离蜗角。(章炳麟《致江西统一党支部函》一)【拼音码】mcxz
  • 鹬蚌相争    同“鹬蚌相持”。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wēng dé lì[two dogs fight for a bone, and a third runs aways with it;Parties in a quarrel are both losers] 比喻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反而使第三者得利
  •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rén dé lì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两方面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见于《战国策·燕策》)。比喻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rén dé lì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两方面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见于《战国策·燕策》)。比喻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拼音码】ybxz【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两地      1.  两处;两个地方。    ▶ 南朝 梁 何逊 《与胡兴安夜别诗》: “念此一筵笑, 分为两地愁。”    ▶ 唐 元稹 《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 “俾分两地之忧, 伫听二天之谚。”    ▶ 《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 “想我 何玉凤 遇见这位 安伯父 , 两地成全, 一丘合葬, 可见‘不求人’的这句话断说不起。”    ▶ 鲁迅 许广平 有《两地书》。 如: 他们分居两地多年了。    2.  犹两府。 借指中书省、枢密院。    ▶ 宋 无名氏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子京两地》: “ 宋子京 在 蜀 有诗三百篇, 名曰《猥槁》。 常吟曰: ‘碧云自有三年信, 明月长为两地愁。 ’以公之才望, 竟不登两地, 愁愤而薨, 人以为此诗之谶也。”    ▶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 “ 范仲淹 、 富弼 皆在两地, 所宜尽心, 为国家诸事建明, 不得顾避。”
  • 两塾    巷门两侧的房屋, 古时庶民学舍所在。    ▶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两塾》: “门侧之堂谓之塾。 古者二十五家为闾, 同共一巷, 巷首有门, 门边有塾。 里中之老有道德者为左右师, 坐于两塾。 民在家之时, 朝夕出入, 受教于塾。”
  • 两回事    liǎnghuíshì指彼此无关的两种事物:善意的批评跟恶意的攻击完全是~。也说两码事。
  • 两墯    谓任意而为, 全无约束。    ▶ 《后汉书‧单超传》: “其后四侯转横, 天下为之语曰: ‘ 左 回天, 具 独坐, 徐 卧虎, 唐 两墯。 ’” 李贤 注: “两墯谓随意所为不定也。 今人谓持两端而任意为两墯。”
  • 两嘿    双方都保持沉默, 不把事情张扬出去。    ▶ 清 钱学伦 《语新》卷上: “女家稍有颜面, 两嘿而已。”
  • 两夏    见“ 两厦 ”。
  • 两喜    双方高兴;双方相悦。    ▶ 《庄子‧人间世》: “夫传两喜两怒之言, 天下之难者也。 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 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凡溢之类妄, 妄则其信之也莫, 莫则传言者殃。”    ▶ 王先谦 集解: “宜云两国君之喜怒。”    ▶ 宋 苏辙 《论御试策题札子》之二: “臣闻两喜必有溢美之言, 两怒必有溢恶之言, 喜怒不忘于心, 而以议天下之政, 必有过甚而不平者。”
  • 两大    两者并大。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物莫能两大, 陈 衰, 此其昌乎!”    ▶ 《孔子家语‧本姓解》: “夫物莫能两大, 吾闻圣人之后而非继世之统, 其必有兴者焉。”    ▶ 唐 杜甫 《草堂》诗: “其势不两大, 始闻蕃 汉 殊。”
  • 两喈    指 张伯喈 张仲喈 兄弟。 详“ 两楷 ”。
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的中文解释,兩國相爭,不斬來使是什麽意思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meaning in Chinese,发音,例句,用法,同义词,反义词由查查汉语词典提供,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