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回事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liǎnghuíshì
指彼此无关的两种事物:善意的批评跟恶意的攻击完全是~。也说两码事。
- 两 (兩)liǎng ㄌㄧㄤˇ1)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
- 两国相争, 不斩来使 交战双方互相不杀对方派来负责联络或谈判的使者。 ▶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 肃 曰: ‘两国相争, 不斩来使。 ’ 瑜 曰: ‘斩使以示威。 ’”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 “古云: ‘两国相争, 不斩来使。 ’老汉若怕你杀也不来了。”
- 两嘿 双方都保持沉默, 不把事情张扬出去。 ▶ 清 钱学伦 《语新》卷上: “女家稍有颜面, 两嘿而已。”
- 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兩國相争,不斬來使)拼音:liǎng guó xiāng zhēng ,bù zhǎn lái shǐ 注音:ㄌㄧㄤˇ ㄍㄨㄛˊ ㄒㄧㄤ ㄓㄥ ,ㄅㄨˋ ㄓㄢˇ ㄌㄞˊ ㄕㄧˇ 词语解释交战双方互相不杀对方派来负责联络或谈判的使者。《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肃 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瑜 曰:‘斩使以示威。’”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古云:‘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老汉若怕你杀也不来了。”
- 两喜 双方高兴;双方相悦。 ▶ 《庄子‧人间世》: “夫传两喜两怒之言, 天下之难者也。 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 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凡溢之类妄, 妄则其信之也莫, 莫则传言者殃。” ▶ 王先谦 集解: “宜云两国君之喜怒。” ▶ 宋 苏辙 《论御试策题札子》之二: “臣闻两喜必有溢美之言, 两怒必有溢恶之言, 喜怒不忘于心, 而以议天下之政, 必有过甚而不平者。”
- 两地 1. 两处;两个地方。 ▶ 南朝 梁 何逊 《与胡兴安夜别诗》: “念此一筵笑, 分为两地愁。” ▶ 唐 元稹 《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 “俾分两地之忧, 伫听二天之谚。” ▶ 《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 “想我 何玉凤 遇见这位 安伯父 , 两地成全, 一丘合葬, 可见‘不求人’的这句话断说不起。” ▶ 鲁迅 许广平 有《两地书》。 如: 他们分居两地多年了。 2. 犹两府。 借指中书省、枢密院。 ▶ 宋 无名氏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子京两地》: “ 宋子京 在 蜀 有诗三百篇, 名曰《猥槁》。 常吟曰: ‘碧云自有三年信, 明月长为两地愁。 ’以公之才望, 竟不登两地, 愁愤而薨, 人以为此诗之谶也。” ▶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 “ 范仲淹 、 富弼 皆在两地, 所宜尽心, 为国家诸事建明, 不得顾避。”
- 两喈 指 张伯喈 张仲喈 兄弟。 详“ 两楷 ”。
- 两塾 巷门两侧的房屋, 古时庶民学舍所在。 ▶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两塾》: “门侧之堂谓之塾。 古者二十五家为闾, 同共一巷, 巷首有门, 门边有塾。 里中之老有道德者为左右师, 坐于两塾。 民在家之时, 朝夕出入, 受教于塾。”
- 两善 两者都好。 ▶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 “太后报曰: ‘吾反覆念之, 思令两善。 岂徒欲获谦让之名, 而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 王先谦 集解引《资治通鉴》 胡三省 注: “两善, 谓国家无滥恩, 而外戚亦以安全也。” ▶ 《新唐书‧郭子仪传》: “ 吐蕃 本吾舅甥国, 无负而来, 弃亲也。 马牛被数百里, 公等若倒戈乘之, 若俯取一芥, 是谓天赐, 不可失。 且逐戎得利, 与我继好, 不两善乎?”
- 两墯 谓任意而为, 全无约束。 ▶ 《后汉书‧单超传》: “其后四侯转横, 天下为之语曰: ‘ 左 回天, 具 独坐, 徐 卧虎, 唐 两墯。 ’” 李贤 注: “两墯谓随意所为不定也。 今人谓持两端而任意为两墯。”
- 两唐 汉 唐林 、 唐尊 的合称。 ▶ 《汉书‧鲍宣传》: “自 成帝 至 王莽 时, 清名之士…… 沛郡 则 唐林 子高 、 唐尊 伯高 , 皆以明经饬行显名于世。 ▶ 纪逡 、两 唐 皆仕 王莽 , 封侯贵重, 历公卿位。” ▶ 《梁书‧文学传上‧庾肩吾》: “决羽 谢生 , 岂三千之可及;伏膺 裴氏 , 惧两 唐 之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