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舆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即七宝车。
▶ 《新唐书‧崔宁传》: “ 武 大悦, 装七宝舆迎入 成都 , 以夸于军。”
- 七宝 1. 佛教语。 七种珍宝。 佛经中说法不一...
- 舆 (輿)yú ㄩˊ1)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马。肩~。2)古代...
- 宝舆 亦作“宝舆”。 天神、天子等尊贵所乘的车。 ▶ 《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 “尔时圣王椎锺鸣鼓, 乘大宝舆, 至 须达 家。” ▶ 《法苑珠林》卷十四: “夫人即升宝舆, 与诸官属及采女前后导从, 往 蓝毗尼园 。” ▶ 《宋史‧乐志十五》: “宝舆迎引归新殿, 奏享备钦崇。” ▶ 《元史‧祭祀志六》: “至十五日, 恭请伞盖于御座, 奉置宝舆, 诸仪卫队仗列于殿前, 诸色社直暨诸坛面列于 崇天门 外, 迎引出宫。”
- 七宝 1. 佛教语。 七种珍宝。 佛经中说法不一, 如: 《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为七宝;《大阿弥陀经》以黄金、白银、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为七宝;《恒水经》以白银、黄金、珊瑚、白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为七宝。 2. 佛教语。 七种王者之宝。 ▶ 《轮王七宝经》: “其王出时有七宝现。 何等为七?所谓轮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摩尼宝、女宝。 如是七宝随王出现。” ▶ 唐 寒山 《诗》之二六一: “我见转轮王, 千子常围绕。 十善化四天, 庄严多七宝。” ▶ 《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 “太后又自加号 金轮 圣神皇帝 , 置七宝于廷: 曰金轮宝、曰白象宝、曰女宝、曰马宝、曰珠宝、曰主兵臣宝、曰主藏臣宝, 率大朝会则陈之。” 3. 泛指多种宝物。 ▶ 《西京杂记》卷三: “有琴长六尺, 安十三弦, 二十六徽, 皆用七宝饰之, 铭曰‘璠璵之乐’。” ▶ 唐 李峤 《床》诗: “玳瑁千金起, 珊瑚七宝妆。” ▶ 《宋史‧舆服志一》: “ 东都 旧制, 辇饰以玉, 裙网用七宝, 而滴子用真珠。” 4. 用以形容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 ▶ 《西京杂记》卷二: “ 武帝 为七宝床。” ▶ 《隋书‧高祖纪下》: “己卯, 突厥遣使献七宝碗。” ▶ 《隋唐演义》第八二回: “ 玄宗 命设七宝文几于御座之旁。” ▶ 叶玉森 《印度故宫词》: “箕踞曾瞻七宝冠, 笙歌更逐群魔舞。” 5. 比喻卓异杰出的人物。 ▶ 唐 黄滔 《南海韦尚书》: “伏惟尚书, 象外三山, 人间七宝, 体天地方圆之制, 法阴阳升伏之机。” 6. 指七种特殊的功用。 ▶ 《小五义》第二六回: “皆因他(指‘七宝刀’)有‘四绝’‘三益’之妙: 一决胜负, 二防贼盗, 三诛刺客, 四避神邪, 谓之四绝;切金、断玉、吹毛发, 谓之三益……这‘四绝’‘三益’, 俗呼谓之‘七宝’。” 7. 称以各种佐料合成之物。 参见“ 七宝茶 ”、“ 七宝五味粥 ”、“ 七宝羹 ”。
- 七宝台 即七宝楼台。 ▶ 《剪灯新话‧渭塘奇遇记》: “腰肢风外柳, 标格雪中梅。 合置千金屋, 宜登七宝台。”
- 七宝池 佛教语。 西方净土中由七宝构成的莲花池。 往生净土的人在该池莲花中化生。 ▶ 《阿弥陀经》: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 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 智旭 要解: “今明生处, 宝池金银等所成, 不同此方土石也。”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运筏》: “闻其圆寂数日前, 至 郑 邸盘旋竟日, 曰: ‘七宝池边, 已促吾行, 不复参谒王矣。 ’”
- 七宝粥 见“ 七宝五味粥 ”。
- 七宝羹 旧俗, 农历正月初七日采七种菜蔬拌和米粉作羹, 称“七宝羹”。 ▶ 清 黄景仁 《人日集翁学士覃溪诗境斋》诗: “艳以三阳节, 分来七宝羹。”
- 七宝花 1. 花名。 ▶ 宋 宋祁 《益部方物略记‧七宝花》: “条叶, 大抵玉蝉花类也, 其生丛蔚, 花紫质蔚云。” 2. 佛教指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 ▶ 《无量寿经》卷下: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 作诸功德信心回向, 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加趺而坐。”参见“ 七宝池 ”。
- 七宝茶 宋 代宫廷中用的名贵饮料。 用茶与七种甘香佐料加工而成。 ▶ 宋 梅尧臣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七宝茶》: “七物甘香杂蕊茶, 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 休作寻常一等夸。” ▶ 宋 王巩 《甲申杂记》: “ 仁宗 朝, 春试进士 集英殿 , 后妃御 太清楼 观之。 ▶ 慈圣光献 出饼角子以赐进士, 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
- 七宝车 用多种珍宝装饰的车。 亦泛指华贵的车子。 ▶ 《北齐书‧后主穆后传》: “属 周武 遭太后丧, 诏侍中 薛孤 、 康买 等为吊使, 又遣商胡赍锦彩三万疋与吊使同往, 欲市真珠为皇后造七宝车。” ▶ 明 高瑞南 《新水令‧悼内》套曲: “月暗双鸾镜, 香分七宝车。” ▶ 清 王韬 《淞隐漫录‧沈荔香》: “掷果争看七宝车, 停踪墙畔乞桃花。”亦作“ 七宝高车 ”。 ▶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二摺: “也不须白鼻小騧, 也不须七宝高车, 我则向空中往来寻空罅。”
- 七宝辇 旧时皇帝坐的用多种宝物装饰的车。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 徽宗 南幸还京, 服栗玉并桃冠、白玉簪、赭红羽衣, 乘七宝辇。” ▶ 《宋史‧舆服志一》: “又有七宝辇, 隆兴 二年, 为 德寿宫 所制也。 高五十一寸, 阔二十七寸, 深三十六寸。 比附大辇、平辇制度为之。 上施顶轮、耀叶、角龙、顶龙、滴子、铎子、结穗球。 下施梅红丝裙网, 加缀七宝。 中设香木御座, 引手为转身龙, 靠背为龙首, 靠枰子织以红黄藤。 舁以长竿……, 竿为螭首, 金涂银饰焉。”
- 七宝鞭 以多种珍宝为饰的马鞭。 ▶ 晋 王敦 欲为乱, 明帝 乘骏骑密察 敦 营。 ▶ 敦 觉, 遣五骑追之。 途中, 帝将七宝鞭与逆旅老妪, 令俟追者至, 以鞭示之。 俄而追者至, 问妪, 妪曰: “去已远矣。”因以鞭示之, 追骑玩鞭稽留, 帝仅而获免。 见《晋书‧明帝纪》。 后用以为典。 ▶ 唐 李白 《南奔书怀》诗: “顾乏七宝鞭, 留连道傍玩。” ▶ 明 何景明 《游猎篇》: “城中莫辨真天子, 道上传看七宝鞭。” ▶ 清 黄景仁 《陇头行》: “折断珊瑚七宝鞭, 未曾回首只行前。”
- 七宝五味粥 旧俗农历十二月八日, 佛教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煮成粥, 用以供佛并送与门徒。 ▶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 “诸大寺作浴佛会, 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 谓之腊八粥。”亦省称“ 七宝粥 ”。 ▶ 清 吴存楷 《江乡节物诗‧腊八粥诗》小序: “腊八粥亦名七宝粥, 本僧家斋供, 今则居室者亦为之矣。”
- 七宝团圞 圆月的美称。 古代民间传说, 月由七宝合成, 故云。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 “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 月势如丸, 其影日烁其凸处也, 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 ▶ 清 洪升 《长生殿‧闻乐》: “七宝团圞, 周三万六千年内;一轮皎洁, 满一千二百里中。”
- 七宝庄严 形容佛教建筑富丽堂皇, 气象尊严。 ▶ 《无量寿经》卷上: “又讲堂精舍, 宫殿楼观, 皆七宝庄严, 自然化成。” ▶ 《涅盘经》卷中: “其殿中央, 施师子座, 七宝庄严, 极为高广。” ▶ 宋 范成大 《登大峨之巅佛书以为普贤大士所居连日光相大现赋诗纪实》: “圆景明晖倚云立, 艴如七宝庄严成。”
- 七宝楼台 1. 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处。 ▶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陆月舫》: “广寒宫阙皆以水晶筑成, 内外通明, 表里透澈……西偏峥嵘耸霄汉者, 曰七宝楼台, 乃以诸天宝贝所建造者, 盖即 嫦娥 所居也。” 2. 泛指堂皇华丽的楼台。 ▶ 清 赵翼 《放言》诗: “五纹刺绣同毛褐, 七宝楼台亦草庐。” ▶ 郭沫若 《屈原考》: “我对于 廖先生 的论据观察, 认为还是建基于沙滩上的七宝楼台, 表面上看起来堂皇壮丽, 实际上却受不起挫折。”
- 七宝莲池 即七宝池。 ▶ 冰心 《往事二》三: “天国泥犁, 任她幻拟: 是泛入七宝莲池?是参谒白玉帝座?”
- 七宝高车 见“ 七宝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