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地山造句
- 收藏,1936年方地山去世后下落不明。
- 方地山听之,为之潸然下涕。
- 、吴彦复、方地山诸名士游。
- 末年,受方地山影响。
- 方地山出生在扬州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才思敏捷。
- 对袁寒云为人为学影响之大的,无如他的老师方地山了。
- 1916年,袁世凯在万众唾骂中病死,方地山失去了他最大的靠山。
- 他的嵌字联深得“联圣方地山”的真传,妙造自然,绝不穿凿。
- 方地山少年并不得志,一直在外漂泊,1915年,他到天津主持《津报》笔政。
- 步入晚年后的方地山寓居天津,以鬻文卖字为生,自署落款为“大方”。
- 用方地山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1936年12月14日,方地山在天津病逝,相传他病危之夕,医生上门应诊,劝他服药。
- 闲暇之时,经常和华士奎、赵元礼、方地山等一些天津知名书画家切磋技艺。
- 另有方地山也买到300片左右,后归其子方曾寿;霍保禄曾买得463片,后来捐赠给了北京大学。
- 等到散席,闵尔昌、方地山两人独要把这盘残羹剩馥,打包带回,做文章时边看边吃,以助文思。
- 在《钱币学家方地山轶闻》一文中(见今年第一期《中国钱币》),曾涉及袁寒云与方地山之轶闻。
- 闵尔昌所撰传中称近代“联圣”方地山“阅世既深,不免与俗浮沉,纵意所适,以寓其抑塞不平之气”,可谓知之甚深。
- 当时寓京泉家如方地山、张丹斧、余挺生、袁寒云辈失之交臂,独吴静庵君喜其文字隽逸,有山谷遗风,收归囊中,带回上海。
- 晚年方地山衣冠不整,须发常蓬,但有所请,则有约必应,因而常遭一些人的冷眼,但他从不曾折腰屈膝,以媚事权贵而邀赏。
- 方地山自青年时代起便不求仕进,不治生业,且又有钱便花,家无余帑,更兼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而鬻字求售亦向无定例,以致老来落拓不堪,生计艰难,时常为衣食所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