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互用造句
- 修定,自可反妄归真,六根互用。
-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 此相似六根互用也。
- 此真六根互用也。
- 为六根互用者。
- 释迦牟尼佛在六根互用上就达到了极高极圆满的境界。
- 声音不用听而是去“观”,此是佛家所说的“六根互用”。
- 声音不用听而是去“观”,此属于佛家所说的“六根互用”。
- (六根互用者,谓如眼见色,亦能闻声、嗅香、知味、觉触之类也。
-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神话。
- 用六根互用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识阴尽后,于六根互用便可得自在,然今识阴犹未尽,故只能得“随顺”而未“自在”。
-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
- 依据我多年的佛法体验,“六根互用”是经由练习、修行得来的工夫,对我们人生的扩大、升华有很大的助益。
- 一般人都认为“六根互用”是诸佛菩萨才具有的能力,其实,诚如《华严经》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摘要唐前中国传统观念是五官各司其职,大乘佛教诸经论主张“六根互用” , 《楞严经》对此身体哲学尤有发挥。
- 众生昏迷,但见明暗之相,不知性见精明,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以由色空既遍,见亦周遍,六根互用,闻听觉知,亦复如是。
- 北宋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和以惠洪为代表的僧人接受了《楞严经》 “六根互用”的思想,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审美活动中,形成打通艺术各媒体之间界限的“出位之思” 。
- 既入似位,得六根互用,离内外见思之惑障,永不堕苦,即生爱着之心,名为法爱,又不退不进,名作顶堕,今令修此法,除法爱之惰心,进入初住真因之位,以利益众生,现广大佛事。
- 修行到某种程度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像文殊菩萨能看出八岁龙女具有龙象之资;奕尚禅师能从森田敲钟的声音中听出他是佛门栋梁;云盖守智禅师从洞山克文的臭布裙中嗅出真理的法味;珠光禅师能尝出“无心之茶,柳绿花红”的色味,这一切都说明了“六根互用”的能力。
-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相关词汇
用"六根"造句,
用"六根清净"造句,
用"六根忏悔"造句,
用"六根岛"造句,
用"六根功德"造句,
用"六根清静"造句,
用"六根清净竹"造句,
用"都摄六根"造句,
用"六根本烦恼"造句,
用"六根不全"造句,
用"互用"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