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例代表制是什么意思

  用"比例代表制"造句
  •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一种选举制度,在此种选举制度中,一个政党在议会所占有的席位基本上与全民投票总数的得票比例相当。这种制度出现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以保证少数人团体比在过半数当选或多数票当选的制度下更有代表性。支持者认为这种制度能更准确地反映民意;反对者则认为议会中多党派并存会产生一个比较软弱和不太稳定的政府。按比例分配席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单一可转移投票法”,投票者依据偏好对候选人排序;另一种是“名单投票法”,投票者不是对个别候选人投票,而是对政党的候选人名单投票。参阅议员人数分配(legislativeapportionment)。
  • 比例:    bǐlì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如3:4=9:12。②比⑦:教师和学生的~已经达到要求。③比重②:在所销商品中,国货的~比较大。
  • 单比例:    dānbǐlì[simple proportion equality] 等号两边都由单比组成的比例式。如a:b=c:d
  • 反比例:    fǎnbǐlì两个量(a和b),如果其中的一个量(a)扩大到若干倍,另一个量(b)反而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或一个量(a)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另一个量(b)反而扩大到若干倍,这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叫做反比例,记作a 。
  • 正比例:    zhèngbǐlì两个量(a和b),如果其中的一个量(a)扩大到若干倍,另一个量(b)也随着扩大到若干倍,或一个量(a)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另一个量(b)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这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叫做正比例,记作a∝b。
  • 比例尺:    bǐlìchǐ①绘制地图或机械制图时,图上距离与它所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②指线段比例尺,附在图边的表示比例的数字和线段。③制图用的一种工具,上面有几种不同比例的刻度。

相关词汇

        比例:    bǐlì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如3:4=9:12。②比⑦:教师和学生的~已经达到要求。③比重②:在所销商品中,国货的~比较大。
        代表:    dàibiǎo①由行政区、团体、机关等选举出来替选举人办事或表达意见的人:人大~。②受委托或指派代替个人、团体、政府办事或表达意见的人:全权~。③显示同一类的共同特征的人或事物:~作。④代替个人或集体办事或表达意见:副部长~部长主持开幕典礼。⑤人或事物表示某种意义或象征某种概念:这三个人物~三种不同的性格。
        单比例:    dānbǐlì[simple proportion equality] 等号两边都由单比组成的比例式。如a:b=c:d
        反比例:    fǎnbǐlì两个量(a和b),如果其中的一个量(a)扩大到若干倍,另一个量(b)反而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或一个量(a)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另一个量(b)反而扩大到若干倍,这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叫做反比例,记作a 。
        正比例:    zhèngbǐlì两个量(a和b),如果其中的一个量(a)扩大到若干倍,另一个量(b)也随着扩大到若干倍,或一个量(a)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另一个量(b)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这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叫做正比例,记作a∝b。
        比例尺:    bǐlìchǐ①绘制地图或机械制图时,图上距离与它所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②指线段比例尺,附在图边的表示比例的数字和线段。③制图用的一种工具,上面有几种不同比例的刻度。
        代表作:    dàibiǎozuò指具有时代意义的或最能体现作者的水平、风格的著作或艺术作品。
        代表团:    dàibiǎotuán[delegation;team] 代表国家、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参加某项活动的临时组成的较大的团体
        党代表:    指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负责政治工作的领导人员。    ▶ 毛泽东 《井冈山的斗争》: “经验证明不能废除。 特别是在连一级, 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 党代表更为重要。”    ▶ 杨至诚 《坚苦转战》: “ 朱德 同志任军长, 毛泽东 同志任党代表。”
        不成比例:    bùchéngbǐlì指数量或大小等方面差得很远,不能相比。
        比例因子:    bǐlì yīnzǐ[factor of proportionality] 若两个量A和B满足关系式A=μB或B=μA,则称μ为比例因子
        比例失调:    bǐlì shītiáo[disproportion] 指比例不协调
        比例税制:    bǐlì-shuìzhì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数额多少,都按同一比例计征的税率制度。
        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简称。 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全权代表:    quánquándàibiǎo对某件事有全权处理和决定的代表。外交上的全权代表须持有国家元首的全权证书。
        商务代表处:    亦称“商务办事处”。  一国派往另一国进行贸易事务联系的机关。 在许多国家, 商务代表处已成为使馆的组成部分。
        地质年代表:    di zhi nian dai biao宙; 代; 纪; 符号; 同位素年龄; 生物发展的阶段; 开始时间; 持续时间; 显生宙; 新生代Kz; 第四纪; Q; 2.5; 2.5; 本纪初期人类祖先出现; 第三纪; R; 67; 64.5; 植物和动物逐渐接近现代。早第三纪大型有孔虫(货币虫类等)繁荣。硅藻茂盛。哺乳类繁荣; 中生代Mz; 白垩纪; K; 137; 70; 本纪后期,被子植物大量出现。有孔虫兴盛。菊古和箭石渐趋绝迹。爬行类至后期急剧减少; 侏罗纪; J; 195; 58; 真蕨、苏铁、银杏和松柏类等繁荣。箭石和菊古兴盛。巨大的爬行类(恐龙)发展。鸟类出现; 三叠纪; T; 230; 35; 裸子植物进一步发展。腕足类减少。菊石和瓣鳃类发育。迷齿类绝迹。爬行类发展。哺乳类出现; 古生代Pz; 二叠纪; P; 285; 55; 至晚期,木本石松、芦木、种子蕨、科达树等趋于衰落,裸子植物如松柏类等开始发展。菊石、腕足类等继续发展。本纪末,四射珊瑚、床板珊瑚、三叶虫、类绝灭; 石炭纪; C; 350; 65; 真蕨、木本石松、芦木、种子蕨、科达树等大量繁荣。笔石衰亡。珊瑚、类、腕足类很多。两栖类进一步发展。爬行类出现; 泥盆纪; D; 400; 50; 在早期裸蕨类繁荣,中期后,蕨类植物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腕足类和珊瑚发育。原始菊石出现。昆虫和原始两栖类(迷齿类)最初发现。鱼类发展。至晚期,无颌类趋于绝灭; 志留纪; S; 440; 40; 在末期,裸蕨类开始出现。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至晚期,原始鱼类出现; 奥陶纪; O; 500; 60; 藻类广泛发育。海生无脊椎动物和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棘皮动物(海林檎)等非常繁盛,板足鲎类出现。发现可靠的四射珊瑚。钙藻发育; 寒武纪; 570; 70; 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与元古代化石记录相比,若干门类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等开始繁荣。低等腕足类、古杯动物等发育隐生宙; 元古代Pt; 没有国际性的划分方案; 2400; 1830; 蓝藻和细菌开始繁盛。至末期,无脊椎动物出现; 太古代Ar; 没有国际性的划分方案; 4500; 2100; 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蓝藻存在,但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
        人民代表大会:    rénmíndàibiǎodàhuì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民主协商选举产生。简称人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每届任期五年, 如遇特殊情况, 可以延长本届任期, 或提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每年举行一次会议, 在必要时也可提前或延期。 亦省称“ 全国人大 ”。
        比佽:    辅助。 语出《诗‧唐风‧杕杜》: “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 胡不佽焉”。    ▶ 朱熹 集传: “比, 辅;佽, 助也。”    ▶ 宋 叶适 《祭陈同甫文》: “以智开物, 以机动事;学而得之, 又相比佽。”
        比作:     比作拼音:bǐ zuò 注音:ㄅㄧˇ ㄗㄨㄛˋ 词语解释◎ 比作 bǐzuò[compare] 相比(如为了解释说明的目的);比喻,比拟将人的牙齿比作珍珠把他比作神
        比例税:     比例税拼音:bǐ lì shuì 注音:ㄅㄧˇ ㄌㄧˋ ㄕㄨㄟˋ 词语解释 也称“比例税率”。不论课税对象的数额是多少,均按规定的同一比例课税的税率制。同一税种可按不同的税目,如商品类别、服务类别、行业类别等,分别规定不同的比例税率;也可按不同的地区分别规定地区的比例税率。有免征额的课税对象,则在扣除免征额后按同一比例税率计征。
        比余:    古人辫发上的一种金属饰物。    ▶ 《史记‧匈奴列传》: “服绣袷绮衣、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 比余一……使中大夫 意 、谒者令 肩 遗单于。”    ▶ 司马贞 索隐: “比音鼻。    ▶ 小颜 云‘辫发之饰也, 以金为之’……按 苏林 说, 今亦谓之‘梳比’, 或亦带饰者也。”
        比体:    通篇运用“比”的表现手法写成的诗歌, 叫“比体”。 比体诗表面上说的是一件事, 而暗里却指另一件事。    ▶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一: “及 玉溪生 《锦瑟》一篇, 皆比体也。”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 “古人作诗, 本来有个比体, 我何妨借件别事, 也作个比体诗呢。”

其他语言

相邻词汇

  1. "比体"什么意思
  2. "比余"什么意思
  3. "比作"什么意思
  4. "比佽"什么意思
  5. "比例"什么意思
  6. "比例因子"什么意思
  7. "比例失调"什么意思
  8. "比例尺"什么意思
  9. "比例税"什么意思
  10. "比例税制"什么意思
桌面版繁體版English

Copyright © 2025 WordTech Co.

Last modified time:Mon, 18 Aug 2025 00:29:56 G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