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拼音:bā gǔ wén 注音:ㄅㄚ ㄍㄨˇ ㄨㄣˊ 词语解释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文章题目摘自《四书》,所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八股: bāgǔ明清科举制度一种考试文体,段落有严格规定,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从起股到束股的四个部分,其中都有两股相互排比的文字,共为八股。内容空泛,形式死板,束缚人的思想。现在多用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讲演等。八股式: 八股文的程式、套子。 比喻公式化、教条主义。 ▶ 夏衍 《卖膏药的必须休息》: “这种八股式的抗战宣传工作被人们恶意地叫做‘卖膏药’, 而抗战宣传工作者自己也不以为意地习用了这个很不好听的名词。” 洋八股: 比喻以新形式出现的空洞死板的文章、讲演等。 ▶ 鲁迅 《书信集‧致黄源》: “至于散文, 实在为难……也因为议论不容易发, 如果顾忌太多, 做起来就变成‘洋八股’了。” ▶ 陈毅 《湖海诗社开徵引》: “晚近新诗出, 改革仅形式。 其中洋八股, 列位更末次。”参见“ 八股 ”。 白话八股: 用白话写的类似旧时八股式的文章。喻指应命而写的刻板文章。八能: 谓能调和阴阳律历五音等。 ▶ 《后汉书‧仪礼志中》: “故使八能之士八人, 或吹黄锺之律间竽;或撞黄锺之锺;或度晷景。” ▶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高明乐》: “士备八能, 乐合八变。” ▶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并序》: “八能亨运, 抗鵷邸而杖朱髦。” ▶ 宋 苏轼 《贺年启》: “备八能而合乐, 益验人和。”按,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律历‧八能》谓: “调黄锺, 调六律, 调五音, 调五声, 调五行, 调律历, 调阴阳, 调正德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