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景是什么意思

[ bājǐng ]   用"八景"造句

  •  1.  八个胜景。
       ▶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书画》: “度支员外郎 宋迪 工画, 尤善为平远山水。 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 谓之‘八景’。”后来名胜地多称其景物为八景。 如: 燕京 八景, 西湖 八景。
     
     2.  道教语, 谓八采之景色。
       ▶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 “控飙扇太虚, 八景飞高清。”
       ▶ 唐 刘禹锡 《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 “仙心从此在 瑶池 , 三清八景相追随。”
       ▶ 《云笈七签》卷三十: “我入八景, 回驾琼轮, 仰升九天, 白日飞仙。”
  • :    bā ㄅㄚˉ1)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
  • :    jǐng ㄐㄧㄥˇ1)环境的风光:~色。~致。~物。~观。~气(a.景...
  • 八景舆:    传说仙人所乘的车名。    ▶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甄命授》: “君曰: ‘仙道有八景之舆以游行上清。 ’”    ▶ 《全唐诗》卷十四载《太清宫乐章‧序入破第一奏》: “一奏三清乐, 长回八景舆。”
  • 京都八景:    指 北京 的八大名胜: 蓟门烟树、金台夕照、太液晴波、琼岛春阴、玉泉垂虹、西山霁雪、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或合“南囿秋风”、“东郊时雨”而为“京都十景”。    ▶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蓟门》: “ 蓟邱 旧有楼馆并废, 但门存二土阜, 旁多林木, 蓊郁苍翠。 京师八景有‘蓟门烟树’, 即此。”
  • 八月春:      1.  秋海棠的别名。    2.  竹根的别称。    ▶ 《海录碎事‧草木》引 宋 释 赞宁 《竹谱》: “竹根曰鞭, 以鞭行时, 八月为春, 二三月为秋。 凡百谷皆以始生为春, 熟成为秋也。”

相关词汇

        :    bā ㄅㄚˉ1)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
        :    jǐng ㄐㄧㄥˇ1)环境的风光:~色。~致。~物。~观。~气(a.景...
        八景舆:    传说仙人所乘的车名。    ▶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甄命授》: “君曰: ‘仙道有八景之舆以游行上清。 ’”    ▶ 《全唐诗》卷十四载《太清宫乐章‧序入破第一奏》: “一奏三清乐, 长回八景舆。”
        京都八景:    指 北京 的八大名胜: 蓟门烟树、金台夕照、太液晴波、琼岛春阴、玉泉垂虹、西山霁雪、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或合“南囿秋风”、“东郊时雨”而为“京都十景”。    ▶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蓟门》: “ 蓟邱 旧有楼馆并废, 但门存二土阜, 旁多林木, 蓊郁苍翠。 京师八景有‘蓟门烟树’, 即此。”
        八旗子弟:    清 旗人子弟。    ▶ 清 旗人(特别是八旗贵族)入关以后, 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 其子弟因坐享其成而逐渐腐化。 后“八旗子弟”便成为享受特权、百无一能的贵胄子弟的代称。    ▶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 “你祖太爷从此无心进取, 便聚集了许多八旗子弟, 逐日讲书论文。”    ▶ 张天民 《战士过雷区》: “那样, 我们便成了少爷兵, 成了腐朽的‘八旗子弟’, 成了特权阶层。”
        八月春:      1.  秋海棠的别名。    2.  竹根的别称。    ▶ 《海录碎事‧草木》引 宋 释 赞宁 《竹谱》: “竹根曰鞭, 以鞭行时, 八月为春, 二三月为秋。 凡百谷皆以始生为春, 熟成为秋也。”
        八旗制度:    清 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 明 万历 二十九年(1601年), 努尔哈赤 在牛彔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 万历 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共为八旗。 所有满族成员均分别编入某一旗, 世代不变。 每旗(满语为“固山”)辖五参领(“甲喇”), 每参领辖五佐领(“牛彔”), 平时生产, 战时出征。    ▶ 皇太极 时又将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这种生产、行政和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是适合当时满族的社会经济基础的, 对满族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入关后, 这种组织形式的性质起了变化: 生产职能逐渐缩小, 军事、行政职能日益突出, 发展成为单纯的统治人民的工具。    ▶ 清 亡后, 这一制度也随之瓦解。
        八月槎:    传说中八月里按期通往天河的船筏。    ▶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 近世有人居海渚者, 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 不失期。”后借喻如期来往的船。    ▶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二: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 唐 吴融 《商人》诗: “随风逐浪年年别, 却笑如期八月槎。”    ▶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八五: “少年奇气称才华, 登 岱 还浮八月槎。”
        八旗兵:    清 代兵制。    ▶ 努尔哈赤 初定兵制, 每三百人设一佐领, 五佐领设一参领, 五参领设一都统, 每都统为一旗。 共设八旗。    ▶ 皇太极 时, 分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 清 统一后, 八旗兵分为京营与驻防两类。 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 郎卫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 组成亲军, 侍卫帝室, 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 兵卫则有由八旗都统直辖的骁骑营和由另置的总统或统领统率的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等。 驻防兵分驻各省要冲地, 分由各地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 为 清 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    ▶ 乾隆 时八旗兵佐领之数近二千人, 兵额计二十馀万人。 参见“ 八旗制度 ”。
        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拼音:bā yuè de xiāng cūn 注音:ㄅㄚ ㄩㄝˋ ㄉㄜ ㄒㄧㄤ ㄘㄨㄣ 词语解释 长篇小说。萧军作。1935年发表。人民革命军第五小队队长萧明带领六名从旧军队反叛出来的士兵组成游击小队,经过艰苦跋涉,终于同驻守王家堡子的铁鹰小队会合。游击队有力地打击日本侵略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萧明在战斗中也得到了锻炼。
        八旗:    bāqí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民政,战时任将领,旗民子孙永远当兵。
        八月节:    BāyuèJié中秋。
        八族:    指 三国 吴 八大家族。    ▶ 《文选‧陆机<吴趋行>》: “八族未足侈。”    ▶ 李善 注引 张勃 《吴录》曰: “八族, 陈 、 桓 、 吕 、 窦 、 公孙 、 司马 、 徐 、 傅 也。”

其他语言

相邻词汇

  1. "八族"什么意思
  2. "八旗"什么意思
  3. "八旗兵"什么意思
  4. "八旗制度"什么意思
  5. "八旗子弟"什么意思
  6. "八景舆"什么意思
  7. "八月春"什么意思
  8. "八月槎"什么意思
  9. "八月的乡村"什么意思
  10. "八月节"什么意思
桌面版繁體版English

Copyright © 2025 WordTech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