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ū tóng wén chē tóng guǐ
【解释】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出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拼音码】stwg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比喻天下统一
书同文,车同轨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书: (書)shū ㄕㄨˉ1)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
- 同文: 1. 同用一种文字。 &nbs...
- 同轨: 1. 车辙宽度相同。 &nbs...
- 书同文, 车同轨: 语出《礼记‧中庸》: “今天下车同轨, 书同文。”谓车轨相同, 文字相同。 形容天下统一。 ▶ 晋 干宝 《晋纪总论》: “ 太康 之中, 天下书同文, 车同轨, 牛马被野, 馀粮栖亩, 行旅草舍, 外闾不闭, 民相遇者如亲, 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 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 车同轨: 各种车辆的车轨大小相同。 亦用于形容统一。 ▶ 《礼记‧中庸》: “今天下车同轨, 书同文, 行同伦。” ▶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 同文: 1. 同用一种文字。 ▶ 《礼记‧中庸》: “书同文。” ▶ 《汉书‧艺文志》: “古制, 书必同文, 不知则阙。” ▶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 “四隩同文, 五方异色。” 2. 犹言国人。 因其所用文字同, 故称。 ▶ 《陈书‧吴明彻传》: “风威慑于异俗, 功效著于同文。” ▶ 夏衍 《乐水》: “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变成了只供‘同文’欣赏的‘技艺’, 而失却了领导民众精神生活的作用。” 3. 通译文字。 ▶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 “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馆舍, 外之有出洋学习之生徒, 行之数十年, 而国家不获人才之用, 盖有由也。”参见“ 同文馆 ”。
- 同轨: 1. 车辙宽度相同。 ▶ 《礼记‧中庸》: “今天下车同轨, 书同文, 行同伦。” 2. 引申为同一、一统。 ▶ 《汉书‧韦玄成传》: “四方同轨, 蛮貊贡职。” ▶ 颜师古 注: “同轨, 言车辙皆同, 示法制齐也。” ▶ 《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 “承平之主, 所以不亲戎事, 或以同轨无敌, 或以懦劣偷安。” ▶ 胡三省 注: “天下混一, 则车同轨‧书同文。” ▶ 清 王韬 《亚洲半属欧人》: “如图富强之术, 而使东西之同轨合辙者, 要不外乎此。” 3. 指古代 华夏 诸侯国。 ▶ 《左传‧隐公元年》: “天子七月而葬, 同轨毕至。” ▶ 杜预 注: “言同轨, 以别四夷之国。” ▶ 汉 班固 《白虎通‧崩薨》: “天子七月而葬, 同轨必至。” ▶ 《旧唐书‧李珏传》: “今遵同轨之会, 适去于中邦;告远夷之使, 未复其来命。” 4. 谓同路而行。 ▶ 唐 杜甫 《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遇孟云卿因为醉歌》: “岂知驱车复同轨, 可惜刻漏随更箭。” 5. 比喻方法、法则等相同。 ▶ 《韩非子‧八奸》: “此皆俱进俱退, 皆应皆对, 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 ▶ 《文选‧班固<幽通赋>》: “既仁得其信然兮, 仰天路而同轨。” ▶ 李善 注引 刘德 曰: “人道既然, 仰视天道, 又同法也。” ▶ 南朝 齐 谢镇之 《与顾道士书》: “盖闻佛之兴世也, 古昔一法, 万界同轨。”
- 同文寺: 唐 官署名。 掌管诸蕃使者朝见、献纳等事宜。 ▶ 《新唐书‧百官志三》“鸿胪寺”原注: “ 龙朔 二年, 改鸿胪寺曰同文寺, 武后光宅 元年, 改曰司宾寺。”参见“ 鸿胪寺 ”。
- 同文馆: 1. 宋 代四方馆之一。 专以接待 青唐 、 高丽 使节。 ▶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方馆》: “四方馆。 ▶ 宋 : 都亭驿 以待 辽 ; 都亭西驿 以待 西蕃 、 阿黎 、 于阗 、 新罗 、 渤海 ; 怀远驿 以待 交趾 ;同文馆以待 青唐 、 高丽 。” ▶ 《宋史‧礼志二二》: “ 绍兴 二年, 高丽 遣使副来贡, 并赐酒食于同文馆。” 2. 清 代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学校。 1862年( 同治 元年)在 北京 成立, 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主要学习外文。 ▶ 《清史稿‧选举志二》: “又震于列强之船坚炮利, 急须养成翻译与制造船械及海陆军之人才。 故其时首先设置之学校, 曰京师同文馆, 曰上海广方言馆, 曰福建船政学堂及南北洋水师、武备等学堂。” ▶ 严复 《原强》: “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 译署, 一也;同文馆, 二也;船政, 三也。” ▶ 《孽海花》第二回: “我却晓得去年三月, 京里开了同文馆, 考取聪俊子弟, 学习推步及各国语言。”参阅《清续文献通考‧学校十四》。
- 一辞同轨: 犹众口一词。
- 八纮同轨: 谓天下一统。
- 同文共规: 见“同文共轨”。
- 同文共轨: tóng wén gòng guǐ 【解释】比喻国家统一。【出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拼音码】twgg【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国家统一
- 书名: 1. 用于书写的文字。 ▶ 《周礼‧春官‧外史》: “掌达书名于四方。” ▶ 郑玄 注: “或曰: 古曰名, 今曰字。 使四方知书之文字, 得能读之。” ▶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 “兴其农业, 劝其蓺事, 教其语言, 谕其书名, 期二十年而其民可举于中央议院。” 2. 写上姓名。 ▶ 《左传‧隐公七年》: “ 滕侯 卒, 不书名, 未同盟也。” ▶ 唐 张籍 《赠赵将军》诗: “会取 安西 将报国, 凌烟阁 上大书名。” 3. 擅长书法的名声。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 仲翼 有书名而前辈多以为俗, 然亦以配 周越 。 予尝见其飞白大字数幅, 亦甚工, 但诚不免俗耳。” ▶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 “ 孟 蜀 时, 王锴 字 鳝祥 , 最著书名……昔有塔, 于 乾隆 年间为雷震圯, 内贮《法华经》全部, 皆 鳝祥 所书。” 4. 字, 别名。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 “ 姚信 书名 士纬 , 梁 人。”
- 书名号: shūmínghào标点符号(《 》或,后者用在横行文字的底下或竖行文字的旁边),表示书名、篇名、报刊名等。
- 书合: 同“书阁”。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三年》: “及帝崩, 继恩 白后至中书召 端 , 议所立。 ▶ 端 前知其谋, 即绐 继恩 , 使入书閤检 太宗 先赐墨诏, 遂锁之, 亟入宫。”
- 书后: shūhòu写在别人著作后面,对著作有所说明或评论的文章。
- 书号: shūhào主管部门对正式出版物给予的编号,包括出版社的代号、书刊类别代号等。
- 书吏: 承办文书的吏员。 ▶ 《汉书‧游侠传‧陈遵》: “ 遵 冯几, 口占书吏, 且省官事。”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 李公佐 大历 中在 庐州 , 有书吏 王庚 请假归, 夜行郭外, 忽值引驺呵辟, 书吏遽映大树窥之, 且怪此无尊官也。” ▶ 《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 陈勋 ﹞闻真君传授 吴猛 道法, 今治 旌阳 , 恩乃百姓, 遂来拜谒, 愿投案下, 充为书吏, 使朝夕得领玄教。” ▶ 《红楼梦》第八六回: “监里提出 薛蟠 , 刑房书吏俱一一点名。” ▶ 刘师培 《论新政为民病之根》: “凡狱讼征科诸巨事, 其有舞文曲法者, 必绅耆为之通关节, 书吏为之做爪牙。”
- 书史: 1. 记事的史官。 亦指掌文书等事的吏员。 ▶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 “ 穆王 即位三十二年, 巡行天下……有书史十人, 记其所行之地。” ▶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故 唐 人无不善书, 远至边裔书史、里儒, 莫不书字有法。” ▶ 宋 文天祥 《<集杜诗‧萧资>序》: “閤门路铃 萧资 , 本书史也。” 2. 典籍, 指经史一类书籍。 ▶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颜延之<侍宴>》: “揆日粲书史, 相都丽闻见。” ▶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 “闭门读书史, 窗户忽已凉。” ▶ 《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 “ 刘奇 对 对方 道: ‘贤弟如此美质, 何不习些书史?’”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昌龄藏书》: “﹝ 昌龄 ﹞性耽书史, 筑 谦益堂 , 丹铅万卷。”
- 书启: shūqǐ[letter] 信件下吏以私自达于其属长,而有所候问请谢者,则曰笺记书启。――欧阳修《与陈员外书》
- 书台: 读书的处所。 ▶ 南朝 宋 雷次宗 《豫章古今记》: “ 徐孺 宅在 梅福 宅东……又云 孺 宅北去城一里, 亦曰书台。” ▶ 明 《秋居杂兴》诗之一: “书台穷目稻畦平, 泽国风高白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