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算中用一到九的九个“个位数”为除数的除法。
▶ 《算法统宗‧九归歌》: “九归随身下, 逢九进一十。”亦借指珠算。
▶ 《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 “九归学透透, 讨钱沿路哭。”
九归是什么意思
[ jiǔguī ] 用"九归"造句
相关词汇
- 九: jiǔ ㄐㄧㄡˇ1)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
- 归: (歸)guī ㄍㄨㄟˉ1)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
- 九九归一: jiǔ jiǔ guī yī 【解释】绕了不少圈子,最后又还了原。【拼音码】jjgy【用法】主谓式;作分句;指归根到底【英文】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 九九归原: 又作:归根到底。
- 九形: 1. 形容形态之多。 ▶ 南朝 梁 江淹 《构象台》: “云八重兮七色, 出十影兮九形。” 2. 金灯草的别名。 又名无义草。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 “金灯, 一曰九形。 花叶不相见。 俗恶人家种之。 一名无义草。”
- 九弦琴: 琴名。 ▶ 宋 太宗 至道 元年始作‧将琴七弦增之为九, 名曰: 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 见《宋史‧乐志一》。
- 九影: 道教谓九种影神。
- 九弄: 九章乐曲。 乐曲一章为一弄。 ▶ 《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琴工犹传 楚 汉 旧声及清调, 蔡邕 五弄, 楚 调四弄, 谓之九弄。” ▶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 “哦, 哦, 天际簇涌着的云峰哟, 那是自由的欢歌, 箫韶的九弄。”
- 九征: 1. 九种徵验。 古代考察“贤”与“不肖”的九种办法。 ▶ 《庄子‧列御寇》: “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 近使之而观其敬, 烦使之而观其能,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醉之以酒而观其侧,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徵至, 不肖人得矣。” 2. 屡次徵召。 ▶ 唐 王绩 《赠李徵君大寿》诗: “九徵书未已, 十辟誉弥彰。”
- 九府: 1. 周 代掌管财币的机构。 后泛指国库。 ▶ 《史记‧货殖列传》: “其后 齐 中衰, 管子 修之, 设轻重九府。” ▶ 张守节 正义: “ 周 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 皆掌财币之官, 故云九府也。” ▶ 《陈书‧周迪传》: “擅敛徵赋, 罕归九府。” ▶ 白蕉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 “四民辍业, 满目疮痍, 六师暴露, 九府匮竭。” 2. 指各方的宝藏和特产。 ▶ 《尔雅‧释地》: “九府: 东方之美者, 有 医无闾 之珣玗琪焉;东南之美者, 有 会稽 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 有 梁山 之犀象焉;西南之美者, 有 华山 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 有 霍山 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 有 昆仑 虚之璆琳琅玕焉;北方之美者, 有 幽都 之筋角焉;东北之美者, 有 斥山 之文皮焉;中有 岱岳 与其五谷鱼盐生焉。” ▶ 邢昺 疏: “府, 聚也, 财物之所聚也。 言此八方及中皆美物之所聚, 故题云《九府》也。” 3. 南齐 设置的九个官署, 犹 汉 之九寺。 ▶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 “于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 ▶ 胡三省 注: “九府: 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仆、大鸿胪九卿府也。” 4. 犹言脏腑。 ▶ 前蜀 杜光庭 《皇后本命醮词》: “医方所诊, 脏气未调, 荣卫未和, 正气衰薄, 六脉未复, 九府犹虚。”
- 九御: 1. 即九嫔。 ▶ 《国语‧周语中》: “内官不过九御, 外官不过九品。” ▶ 韦昭 注: “九御, 九嫔也。”详“ 九嫔 ”。 2. 即女御。 宫中女官, 掌女工及侍御之事。 共八十一人, 分九组轮流侍御, 故称。 ▶ 《周礼‧天官‧内宰》: “以阴礼教九嫔, 以妇职之法教九御。” ▶ 郑玄 注: “九御, 女御也。 九九而御于王, 因以号焉。” ▶ 贾公彦 疏: “女御八十一人, 九人为一属。 属犹聚也。 九人同时御, 又同为丝枲之事。” ▶ 孙诒让 正义: “九九而御于王, 即《九嫔》注所谓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是也。” ▶ 宋 苏轼 《内中御侍以下贺皇太后年节词语》: “仪型九御, 恭俭闻于遐迩。”
- 九庙: 指帝王的宗庙。 古时帝王立庙祭祀祖先, 有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 共七庙。 ▶ 王莽 增为祖庙五、亲庙四, 共九庙。 后历朝皆沿此制。 ▶ 《汉书‧王莽传下》: “取其材瓦, 以起九庙。” ▶ 晋 潘岳 《西征赋》: “由伪 新 之九庙, 夸宗 虞 而祖 黄 。” ▶ 清 顾炎武 《井中心歌》: “有 宋 遗臣 郑思肖 , 痛哭 元 人移九庙。” ▶ 清 戴名世 《徐节妇传》: “数百年故国, 威灵震薄海外, 而一旦九庙隳, 子孙夷, 彼公侯将相, 未闻有一如节妇者。”
- 九德: 1. 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 九德内容, 说法不一。 ▶ 《书‧皋陶谟》: “ 皋陶 曰: ‘都, 亦行有九德, 亦言其人有德, 乃言曰: 载采采。 ’ 禹 曰: ‘何?’ 皋陶 曰: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 吉哉!’” 孔 传: “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 真伪则可知。”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心能制义曰度, 德正应和曰莫, 照临四方曰明, 勤施无私曰类, 教诲不倦曰长, 赏庆刑威曰君, 慈和遍服曰顺, 择善而从之曰比, 经纬天地曰文。 九德不愆, 作事无悔。” ▶ 《逸周书‧常训》: “九德: 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 《旧唐书‧杨绾传》: “宽柔敬恭, 协于九德;文行忠信, 弘于四教。” ▶ 清 颜元 《存性编‧明明德》: “九德乃吾性成就。” 2. 称具有九德的人。 ▶ 《后汉书‧杨震传》: “方今九德未事, 嬖幸充庭。” ▶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 “夫贵贱之宜, 只论才德, 大贤受大位, 小贤受小位, 故九德为帝, 三德有家。” 3. 九功之德。 ▶ 《国语‧周语下》: “夫六, 中之色也, 故名曰黄钟, 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 ▶ 韦昭 注: “九德, 九功之德。”参见“ 九功 ”。
- 九序: 同“九叙”。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 “ 夏后氏 兴, 业峻鸿绩, 九序惟歌, 勋德弥缛。” ▶ 唐 独孤及 《送贺员外巡按毕归朝序》: “六府修, 九序成。” ▶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 “参万微之景业, 升九序之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