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弘景 , 南朝 齐 梁 时 丹阳 人。 仕 齐 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 梁 隐居 句曲山 , 自号 华阳隐居 。 后以“丹阳布衣”指退隐不仕者。
▶ 唐 温庭筠 《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之一: “ 丹阳 布衣客, 莲渚白头人。”
▶ 曾益 等注: “《姓谱》: 陶弘景 为 丹阳 派, 常自称 丹阳 布衣。”
丹阳布衣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丹阳: 1. 铜的别称。 ...
- 布衣: bùyī①布衣服:~蔬食。②古时指平民(平民穿布衣):~出身ㄧ~之交。
- 丹阳: 1. 铜的别称。 ▶ 唐 吕岩 《寄白龙洞刘道人》诗: “竞向山中寻草药, 伏铅制汞点丹阳。” ▶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 “余家有古镜, 背铭云: ‘ 汉 有善铜出丹阳, 取为镜, 清如明, 左龙右虎补之。 ’不知‘丹阳’何语, 问 东坡 , 亦不解。 后见《神仙药名隐诀》云: ‘铜亦名丹阳。 ’” 2. 道教谓煆粉点铜之术。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 “自 三茅君 以 丹阳 岁歉, 死者盈道, 因取丹头点银为金, 化铁为银, 以救饥人, 故后人以煆粉点铜者, 名其法曰丹阳。” 3. 佛教所谓超脱尘世的境界。 ▶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 “丹阳虽上仙, 安能弃轮回, 舍因缘, 自脱于人世苦海之外耶?”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 “非谓必如何空之而后可至丹阳境界也。”
- 四布衣: 清 康熙 十七年举博学鸿词科, 以笼络士人, 布衣 李因笃 、 朱彝尊 、 潘耒 、 严绳孙 皆举授编修。 见 朱彝尊 《承德郎严君墓志铭》。 又 乾隆 三十八年, 开四库全书馆, 布衣 邵晋涵 、 余集 、 周永年 三人授编修, 戴震 授庶吉士, 监修《四库全书》。 皆有四布衣之称。
- 布衣交: 谓不拘身分地位高低的朋友。 因布衣一般为平民所服, 亦指贫贱之交。 ▶ 《战国策‧齐策三》: “ 卫 君与 文 ( 孟尝君 田文 )布衣交, 请具车马皮币, 愿君以此从 卫 君游。” ▶ 鲍彪 注: “言交于未贵时。” ▶ 《后汉书‧隗嚣传》: “ 嚣 素谦恭爱士, 倾身引接为布衣交。” ▶ 宋 陆游 《南唐书‧孙忌传论》: “ 元宗 接群臣如布衣交。” ▶ 明 都穆 《南濠诗话》: “ 李太白 、 杜子美 微时为布衣交, 并称于天下后世。”
- 三教布衣: 南唐 诗人 陈陶 自号。 ▶ 陶 通释、老, 善天文历数, 隐居修炼, 后不知所终。 ▶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人事》: “ 唐 陈陶 , 以诗名, 兼释、老学, 自号 三教布衣 。”
- 丹徒布衣: 1. 借指平民。 ▶ 晋 诸葛长民 , 有武功, 历官显要。 曾督 青 扬 二州诸军事, 领 青州 刺史, 又领 晋陵 太守, 镇 丹徒 。 ▶ 长民 骄纵贪侈, 不恤政事, 所在残虐, 为百姓所苦。 常惧 刘裕 绳之以法, 乃叹曰: “贫贱常思富贵, 富贵必履机危。 今日欲为 丹徒 布衣, 岂可得也!”后果为 刘裕 所杀。 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 指 南朝 宋 刘穆之 。 ▶ 穆之 东莞 莒 (今 山东莒县 )人, 世居 京口 ( 丹徒 ), 少时家贫, 常就岳家乞食。 一日食饱求槟榔, 其妻兄弟戏之曰: “槟榔消食, 君乃常饥, 何忽须此?”及 穆之 为 丹阳 尹, 召妻兄弟饮, 至醉饱, 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 见《南史‧刘穆之传》。 后以指贫困未遇之士。 ▶ 唐 李白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诗之二: “ 丹徒 布衣者, 慷慨未可量。 何时黄金盘, 一斛荐槟榔。” ▶ 宋 黄庭坚 《次韵胡彦明同年》: “谁料 丹徒 布衣侣, 今朝忽有酒如川。” ▶ 宋 陆游 《夜从父老饮酒村店作》诗: “ 丹徒 布衣有筹略, 渔阳突骑莫枝梧。”
- 布衣之交: bù yī zhī jiāo 【解释】旧指贫寒老友。【出处】《战国策·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拼音码】byzj【灯谜面】土裁缝与顾客【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表示贫民间的友谊【英文】friends in days of simple living
- 布衣蔬食: bù yī shū shí 【解释】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清苦。【出处】《晋书·范汪传》:“外氏家贫,无以资给,汪乃庐于园中,布衣蔬食,然薪写书。”【示例】家君在此数年,~,不过仍旧是儒生行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拼音码】byss【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形容生活清苦
- 布衣韦带: bù yī wéi dài 【解释】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出处】《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示例】相府开筵,常聚些~。(《儒林外史》第八回)【拼音码】bywd【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借指穷困的书生【英文】scholars
- 布衣黔首: bù yī qián shǒu 【解释】古代指一般百姓。【出处】《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拼音码】byqs【灯谜面】老百姓【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老百姓
- 杜陵布衣: 唐 杜甫 的自称。 ▶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杜陵 有布衣, 老大意转拙。”参见“ 杜陵野老 ”。
- 芒屩布衣: 形容穿着粗劣简朴。
- 闲气布衣: 亦作“间气布衣”。 唐 皮日休 的别号。 ▶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 皮生 ( 皮日休 )后为 湖南 军倅, 亦甚傲诞, 自号 间气布衣 。”
- 隆中布衣: 指 诸葛亮 。 ▶ 金 元好问 《邓州城楼》诗: “ 隆中 布衣不复见, 浮云西北空悠悠。”参见“ 隆中对 ”。
- 丹陆: 指南方大地。
- 丹陛: 1. 宫殿的台阶。 ▶ 《隋书‧薛道衡传》: “趋事紫宸, 驱驰丹陛。” ▶ 宋 陆游 《三山杜门作歌》之二: “小臣疏贱亦何取, 即日趋召登丹陛。” ▶ 明 《端午食赐粽有感》诗: “天恩敕赐下丹陛, 琼筵侑以黄金觞。” ▶ 清 顾炎武 《王徵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门小坐栅洪桥下》诗: “曾折帝廷槛, 几死丹陛旁。” 2. 借称朝廷或皇帝。 ▶ 《旧五代史‧符存审传》: “射钩斩袪之人, 孰不奉觞丹陛, 独予壅隔, 岂非命哉!” 清 李渔 《意中缘‧名逋》: “这不过是暂负苍生之望, 稍回丹陛之心。”
- 丹阙: 1. 赤色的宫阙。 ▶ 唐太宗 《秋月即目》诗: “爽气浮丹阙, 秋光澹紫宫。” ▶ 《敦煌曲子词‧献忠心》: “朝圣明主, 望丹阙, 步步泪, 满衣襟。” 2. 借指皇帝所居的宫廷。 ▶ 明 吕大器 《晚至阆州》诗: “一叶 嘉陵 下, 冰心对绿漪。 岂无丹阙恋, 终抱白云思。”
- 丹除: 宫殿的台阶。 ▶ 唐 钱起 《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 “窗明宜缥带, 地肃近丹除。”参见“ 丹墀 ”。
- 丹阁: 1. 宫殿中的楼阁。 ▶ 唐 韦应物 《骊山行》: “翠华稍隐半天云, 丹阁光明海中日。” ▶ 唐 窦翬 《漏赋》: “亘千门兮连万户, 左彤阶兮右丹阁。” ▶ 宋 陈师道 《口号》诗: “坐使黄流随指顾, 即看丹阁画精神。” 2. 指中书省官署。 ▶ 唐 李峤 《为王方庆让凤阁侍郎表》: “入参丹阁, 出拥彤驺。”
- 丹陵: 地名。 传说为 尧 的诞生地。 ▶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 庆都 ﹞孕十四月, 而生 尧 于 丹陵 。” ▶ 南朝 梁 江淹 《为建平王庆王太后正位章》: “ 丹陵 薀德, 玄丘 栖圣。” ▶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则有英灵间出, 丹陵 谐白兽之祥。”
- 丹镞: 生在矿床上如箭镞的丹砂。 ▶ 宋 苏轼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玉床丹镞记分我, 助我金鼎光斓斑。” ▶ 王十朋 注引《本草图经》: “丹砂, 辰州 者最胜。 生深山石崖间, 土人采之, 穴地数十丈始见苗, 乃白石耳, 谓之朱砂床, 砂生石上若箭镞。”
- 丹雀: 神话中象徵祥瑞的赤色雀。 ▶ 晋 王嘉 《拾遗记‧炎帝神农》: “时有丹雀, 衔九穗禾, 其坠地者, 帝乃拾之, 以植于田, 食者老而不死。” ▶ 唐 杜甫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 “丹雀衔书来, 暮栖何乡树?” 仇兆鳌 注: “《周礼》疏: ‘季秋甲子, 赤雀衔丹书入 丰 。 ’”
- 丹镂: 以赤色涂在刻纹上。 ▶ 《三国志‧吴志‧贺齐传》: “ 齐 性奢绮, 尤好军事, 兵甲器械极为精好, 所乘船雕刻丹镂, 青盖绛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