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三告投杼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三: sān ㄙㄢˉ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
- 告: gào ㄍㄠˋ1)说给别人,通知:~谕。~知。~诫。~诉。报~。劝~。...
- 投杼: 1. 《战国策‧秦策二》: “昔者 曾子 ...
- 投杼: 1. 《战国策‧秦策二》: “昔者 曾子 处 费 , 费 人有 曾参 者, 与 曾子 同名族, 杀人。 人告 曾子 之母曰: ‘ 曾参 杀人。 ’ 曾子 之母曰: ‘吾子不杀人也。 ’织自若。 有顷, 人又曰: ‘ 曾参 杀人。 ’其母尚织自若。 顷之, 一人又告之曰: ‘ 曾参 杀人。 ’其母惧, 投杼逾墙而走。 夫以 曾子 之贤, 与母之信, 而三人疑之, 虽慈母不能信也。”后以“投杼”比喻谣言众多, 动摇了对最亲近者的信心。 ▶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今臣之贤不若 曾参 , 王之信臣又不如 曾参 之母信 曾参 也, 疑臣者非特三人, 臣恐大王之投杼也。” ▶ 《北齐书‧文襄帝纪》: “当是不逞之人, 曲为无端之说, 遂怀市虎之疑, 乃致投杼之惑。” ▶ 宋 孝宗 《复岳飞官封敕》: “会中原方议于櫜弓, 而当路力成于投杼。” ▶ 明 何景明 《上杨邃庵书》: “夫谗言屡至, 慈母投杼;浸渍之灌, 可解胶漆。” 2. 织布。 亦借指织女星。 ▶ 明 夏完淳 《七夕咏牛女》: “汉北有负轭, 汉南有投杼。”
- 三告官: 宋 代在禁中, 唯宰相、翰林学士、御史有衙吏为之喝道, 称为三告官。 ▶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 “三司, 开封府 , 外州长官, 升厅事, 则有衙吏前导告喝。 国朝之制, 在禁中唯三官得告: 宰相告于中书, 翰林学士告于本院, 御史告于朝堂, 皆用朱衣吏, 谓之三告官。”
- 投杼之疑: tóuzhùzhīyí[when slanderers are many, a lie will become believable] 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投杼之疑,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
- 三周: 1. 古代亲迎之礼。 新郎亲御妇车, 车轮行三周匝, 再交由御人驾御。 ▶ 《仪礼‧士婚礼》“御者代” 汉 郑玄 注: “行车轮三周, 御者乃代婿。” ▶ 《礼记‧昏义》: “降出, 御妇车, 而婿授绥, 御轮三周。” ▶ 孔颖达 疏: “御轮三周者, 谓婿御妇车之轮三匝。” 2. 三度环绕。 ▶ 《左传‧成公二年》: “ 齐 师败绩, 逐之, 三周 华不注 。” 3. 三周年。 ▶ 《南史‧循吏传序》: “郡县居职, 以三周为小满。”
- 三周说法: 佛教谓法说周、譬喻周、因缘周。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 “故 释迦 三周说法之中, 一字一句, 皆自名为妙法莲华法, 此无可疑者。”
- 三吾: 唐 元结 有 浯溪 、 吾亭 、 峿台 , 合称三吾。 ▶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三: “ 元次山 ( 元结 )结屋 浯溪 之上, 有三吾焉。 因水而吾之, 则曰 浯溪 ;因屋而吾之, 则曰 吾亭 ;因石而吾之, 则曰 峿台 , 盖取吾所独有之意。” ▶ 宋 杨万里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归路新诗合千首, 几时乘兴更三吾。”原注: “ 浯溪 、 吾亭 、 峿台 , 永 人谓之三吾。”
- 三味线: 三味线 基本解释:拨弦类弦鸣乐器。流行于日本。相传其前身为16世纪传入日本的中国三弦。音箱两面蒙猫皮或狗皮,长颈,张弦三根,用水牛角、象牙或黄杨木制大拨子弹奏。常用以伴奏戏剧和歌唱。
- 三吴: 1. 地名。 ▶ 晋 指 吴兴 、 吴郡 、 会稽 。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水》: “ 永建 中, 阳羡 周嘉 上书, 以县( 会稽 )远, 赴会至难, 求得分置, 遂以 浙江 西为 吴 , 以东为 会稽 。 ▶ 汉高帝 十二年, 一 吴 也, 后分为三, 世号‘ 三吴 ’。 ▶ 吴兴 、 吴郡 , 会稽 其一焉。” ▶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 “ 江 南地润无尘, 人多精艺, 三吴 之迹, 八绝之名, 逸少 右军, 长康 散骑, 书画之能, 其来尚矣。” 2. 地名。 ▶ 唐 指 吴兴 、 吴郡 、 丹阳 。 ▶ 《通典‧州郡十二》: “ 苏州 , 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 、 丹阳 为 三吴 。 ▶ 齐 因之。 ▶ 陈 置 吴州 。 ▶ 隋 平 陈 , 改曰 苏州 。 ▶ 炀帝 初, 复曰 吴州 , 寻为 吴郡 。 大 唐 为 苏州 , 或为 吴郡 。” ▶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 “今天下安危, 在于 淮 楚 。 师振则 三吴 安, 三吴 安则国家不失外府。” ▶ 唐 杜牧 《题桐叶》诗: “ 三吴 烟水平生念, 宁向闲人道所之。” 3. 地名。 ▶ 宋 指 苏州 、 常州 、 湖州 。 ▶ 宋 司马光 《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诗: “ 三吴 佳县首, 民物旧熙熙。” 4. 泛指 长江 下游一带。 ▶ 唐 李白 《猛虎行》: “ 三吴 邦伯皆顾盼, 四海雄侠两追随。” ▶ 金 刘致君 《鹧鸪天》词: “修月客, 弄云娘, 三吴 清兴入淋浪。”
- 三命: 1. 周 代分官爵为九等, 称九命。 三命为公侯伯之卿。 命, 爵命。 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 ▶ 《左传‧昭公十二年》: “及 平子 伐 莒 , 克之, 更受三命。” ▶ 杜预 注: “十年, 平子 伐 莒 , 以功加三命。” ▶ 《荀子‧大略》: “三命, 族人虽七十不敢先。” ▶ 王先谦 集解: “三命, 卿也。” 2. 称任州府官的辟命。 ▶ 《后汉书‧李陈庞陈等传论》: “ 任棠 姜岐 , 世著其清, 结瓮牖而辞三命。” ▶ 李贤 注: “谓 任 姜 辞太守之辟也。” ▶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序》: “初辞州府三命, 后为 彭泽 令, 道不偶物, 弃官从好。” 3. 术数家以受命、遭命、随命为“三命”。 ▶ 《礼记‧祭法》“曰司命” 汉 郑玄 注: “司命主督察三命。” ▶ 孔颖达 疏: “案《援神契》云: ‘命有三科, 有受命以保庆, 有遭命以谪暴, 有随命以督行。 ’受命谓年寿也, 遭命谓行善而遇凶也, 随命谓随其善恶而报之。” ▶ 南朝 宋 鲍照 《在江陵叹年伤老》诗: “五难未易移, 三命戒渊抱。” ▶ 唐 宋 以后, 星命术士以人生辰之年、月、日所属干支推算命数,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陈靖附婢子语》: “为吏部员外郎, 晓三命, 自言官高寿长。” ▶ 宋 洪迈 《夷坚志补‧汴岸术士》: “适术士过前, 共坐旅舍, 询其技, 曰: ‘能论三命。 ’乃书年月日时示之。” 4. 三种寿命。 指上寿、中寿、下寿。 ▶ 《文选‧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 “三命皆有极, 咄嗟安可保。” ▶ 李善 注引《养生经》: “ 黄帝 曰上寿百二十, 中寿百年, 下寿八十。” ▶ 李周翰 注: “言三命皆有终极, 嗟我此身, 安可长保。” II多次教诫。 ▶ 晋 皇甫谧 《女怨诗》: “施衿结帨, 三命丁宁。”
- 三君: 1. 指 春秋 时 鲁国 宣公 、 成公 、 襄公 三国君。 ▶ 《左传‧襄公五年》: “君子是以知 季文子 之忠于公室也。 相三君矣, 而无私积, 可不谓忠乎?” 明 杨慎 《季文子三思》: “ 季文子 相三君, 其卒也无衣帛之妾、食粟之马, 无藏金玉, 无重器备, 左氏 侈然称之。” 2. 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 指 东汉 窦武 、 刘淑 、 陈蕃 。 ▶ 《后汉书‧党锢传序》: “ 窦武 、 刘淑 、 陈蕃 为‘三君’。 君者, 言一世之所宗也。”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 蔡伯喈 评之曰: 陈仲举 强于犯上, 李元礼 严于摄下。 犯上难, 摄下易, 仲举 遂在三君之下, 元礼 居八俊之上。” ▶ 清 《今世说‧德行》: “时论其( 严颢亭 )名, 在三君八俊之间。” 3. 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 指 东汉 陈寔 及其子 陈纪 、 陈谌 。 ▶ 《后汉书‧陈纪传》: “弟 谌 , 字 季方 , 与 纪 齐德同行, 父子并著高名, 时号三君。” ▶ 唐 张说 《中书令逍遥公墓志铭》: “公( 韦嗣立 )考侍中, 为国元辅, 兄 承庆 , 当代齐名。 咸以令德, 继和金鼎; 扶阳 二相, 陈氏 三君, 复追美矣。” 4. 指 明 末东林党的 赵南星 、 邹元标 和 顾宪成 。 见《明史‧赵南星传》。 5. 指三茅君。 ▶ 唐 陆龟蒙 《闲居杂题‧饮岩泉》诗: “已甘 茅洞 三君食, 欠买 桐江 一朵山。”详“ 三茅君 ”。
- 三命而俯: sān mìng ér fǔ 【解释】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出处】《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拼音码】smef
- 三吓头: 三个吓唬人的招数。 ▶ 陆俊超 《惊涛骇浪万里行》: “纸老虎, 原来他们想来个三吓头, 想把我们吓退。 办不到!”按: 老虎有扑、掀、剪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