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语“格威西联”的省音, 意为“善知识”。
▶ 藏 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学位。 喇嘛按顺序学完必修的经典后, 可以考取不同等级的格西学位。 以后即可任扎仓(僧学院)或中小寺院的堪布(最高主持人)。
格西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格: gé ㄍㄜˊ1)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子纸。方~儿布。2)法式,标准:...
- 西: xī ㄒㄧˉ1)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
- 格览: 方言。 橄榄。 ▶ 元 郝经 《橄榄》诗题注: “﹝橄榄﹞南人谓之格览。”
- 格蚤: 方言。 跳蚤的别名。 ▶ 《中国歌谣资料‧半夜捉我打内战》: “蚊虫格蚤咬身上, 一晚哭到亮。”
- 格言: géyán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格虏: 强悍不驯的奴仆。 ▶ 《史记‧李斯列传》: “故 韩子 曰: ‘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 司马贞 索隐: “格, 强捍也。 虏, 奴隶也。”按《韩非子‧显学》作“严家无悍虏”。
- 格训: 正确而至当的训示。 ▶ 南朝 梁武帝 《禁豪家占假公田诏》: “用天之道, 分地之利, 盖先圣之格训也。”
- 格蒂博物馆: [Getty Museum, J. Paul]机构由美国企业家格蒂为展示他所收藏的大量艺术品而成立的博物馆。该博物馆原本设在加州马利布他的牧场住宅的一翼。由于藏品增加迅速,那里已不敷使用,于是在1974年移到马利布一处新的建筑物中,这是意大利赫库兰尼姆附近一座古罗马乡间别墅的复制品。至格蒂去世为止,这座博物馆有着世界最丰富的收藏。今日格蒂博物馆是格蒂中心的一部分。格蒂中心位于洛杉矶,是由迈耶设计的包含引人注目的6座大楼的复合体,1997年对大众开放,观众极为踊跃。博物馆的收藏包括:1900年以前的欧洲绘画、雕塑、素描画和装饰艺术、装饰手稿、照片等。希腊和罗马的古代文物则仍存放在马利布的别墅中。这些收藏品反映出格蒂对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的绘画及法国家具的喜爱。
- 格议: 1. 搁置的建议。 ▶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 “始, 尧臣 还自 陕西 , 请先备 泾原 , 弗听。 及 葛怀敏 败, 帝思其言, 故复遣 尧臣 往。 于是前所格议, 多见施行。” 2. 议论相悖。 ▶ 清 傅维麟 《明书‧乱贼传》: “先是 钟 以总制军务至当临 俊 , 俊 负知材不肯下, 两相格议, 进止不速, 致 廷瑞 等得招集散亡, 势复大振。”
- 格蒂: [Getty, J(ean) Paul](1892.12.15,美国 明尼苏达州 明尼阿波利斯~1976.6.6,英格兰 萨里 萨顿庄园) 美国石油界亿万富翁。去世时被誉为世界上最富的人。石油百万富翁之子,1913年开始到俄克拉何马州买卖油田租借权。1932年购得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后又控制几家独立的大石油公司。1956年将其公司改名格蒂石油康采恩公司。获利最丰的商业冒险是在沙特阿拉伯取得为期60年的石油开采权。他的金融帝国最终包括有近200家企业的控股权。为狂热的艺术收藏者,1953年在加利福尼亚州马利布附近成立格蒂博物馆,以展示他的艺术收藏。
- 格论: 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 ▶ 南唐 李中 《献乔侍郎》诗: “格论思名士, 舆情渴直臣。”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 “善乎, 浦江 郑氏 对 太祖 之言曰: ‘臣同居无它, 惟不听妇人言耳。 ’此格论也。”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谒选》: “官中还债, 莫若任前省钱。 时称‘格论’。”
- 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拼音:gé sà ěr wáng chuán 注音:ㄍㄜˊ ㄙㄚˋ ㄦˇ ㄨㄤˊ ㄔㄨㄢˊ 词语解释 藏族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叙述雄狮国王格萨尔的一生。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格萨尔诞生在奇异的环境中。第二部分描述格萨尔率领军队南北征战,降伏妖魔。第三部分描写格萨尔年老传位,重返天国。诗中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和生动的民间语言。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从目前搜集整理的情况看,《格萨尔王传》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就数量来讲,比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史诗,即:古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的总和还要多。迄今发现的藏文版本,已达50多部。《格萨尔王传》在口头说唱中,艺人随时有所增减,内容原不十分固定。有人记录整理成书,并辗转传抄,甚至被刻成木版印刷,这就使许多名篇逐渐形成固定或半固定的书面文学。但这些刊本出自多人之手,形成不同的异文,再由艺人在传唱时不时加工,内容愈加丰富,情节也更加生动。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中国的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唱着英雄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 《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在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在近千年的漫长时期内,民间艺人口耳相传,不断丰富史诗的情节和语言,到十二世纪初叶,《格萨尔王传》日臻成熟和完善,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流传。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 《格萨尔王传》文字大约产生在古代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吐蕃王朝建立之后(公元七世纪初叶至九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吐著王朝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就是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初叶)得到广泛流传并日臻成熟和完善。在十一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藏族僧侣开始介入《格萨尔王传》的编纂、收藏和传播。史诗《格萨尔》的基本框架开始形成,并出现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编纂者,收藏者和传播者,主要是宁玛派(俗称红教)的僧侣,一部分就是“掘藏大师”他们所编纂、传抄的《格萨尔王传》,初称为“伏藏”的抄本。 《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凡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从《格萨尔王传》的故事结构看,纵向概括了藏族社会发展史的两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横向包容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部落、邦国和地区,纵横数千里,内涵广阔,结构宏伟。 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降生,即格萨尔降生部分; 第二,征战,即格萨尔降伏妖魔的过程; 第三,结束,即格萨尔返回天界。 三部分中,以第二部分“征战”内容最为丰富,篇幅也最为宏大。除著名的四大降魔史——《北方降魔》、《霍岭大战》、《保卫盐海》、《门岭大战》外,还有18大宗、18中宗和18小宗,每个重要故事和每场战争均构成一部相对独立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