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势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dǐng zú zhī shì
【解释】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示例】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形成~。
【拼音码】dzzs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三方面相持
- 鼎足 dǐngzú鼎的腿,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而三ㄧ势成~。
- 之 zhī ㄓ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
- 势 (勢)shì ㄕˋ1)权力,威力:~力。权~。~利。~均力敌。2)表现...
- 鼎足戒 指“鼎折覆餗”的教训。 ▶ 明 方孝孺 《勉学》诗之十二: “丈夫誓许国, 身作万里城。 永怀鼎足戒, 毋使公餗倾。”参见“ 鼎折覆餗 ”。
- 掎角之势 jǐ jiǎo zhī shì 【解释】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示例】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拼音码】jjzs【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互相配合,两面夹击
- 破竹之势 pò zhú zhī shì 【解释】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出处】《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示例】我军以~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拼音码】pzzs【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英文】with irresistible force
- 虎狼之势 hǔ láng zhī shì 【解释】形容极凶猛的声势。【出处】《淮南子·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拼音码】hlzs
- 三分鼎足 sān fēn dǐng zú 【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拼音码】sfdz
- 鼎足三分 dǐng zú sān fēn 【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示例】汉家王气已将尽,~各自雄。(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拼音码】dzsf
- 鼎足而三 dǐng zú ér sān 【解释】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示例】老头儿在席上,看着安老夫妻的这个佳儿,这双佳妇,~,未免因羡生感,因感生叹。(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拼音码】dzes【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三分天下
- 手足之情 shǒu zú zhī qíng 【解释】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宋·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拼音码】szzq【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英文】brotherliness
- 百足之虫 1. 马陆的别名。 体长而稍扁, 长寸馀, 由许多环节构成, 各节有足一至二对。 中断成两截, 头尾仍能各自行走。 多用以比喻故国、旧家或势位富厚的人。 ▶ 汉 桓谭 《新论‧辨惑》: “百足之虫, 共举一身, 安得不济。” ▶ 明 李贽 《战国论》: “百足之虫, 迟迟复至二百四十馀年者, 皆 管仲 之功, 五霸之力也。” ▶ 《明史‧丘蕣传》: “贪墨成风, 生民涂炭, 而所劾罢者大都单寒软弱之流。 苟百足之虫, 傅翼之虎, 即赃秽狼籍, 还登荐剡。” ▶ 邹韬奋 《美国对欧战怎么样》: “在事实上, 英 法 是‘百足之虫’的帝国主义国家。 如我们认为 德国 就可能在短时期内把它们完全消灭, 也未免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参见“百足之虫, 至死不僵。” 2. 蜈蚣的俗称。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 “就是那赤足蜈蚣, 俗名‘百脚’, 又名‘百足之虫’。”参阅《埤雅‧释虫》。
- 立足之地 lì zú zhī dì 【解释】站脚的地方。也比喻容身的处所。【拼音码】lzzd【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艰难的环境【英文】foothold
- 百足之虫, 断而不蹶 见“ 百足之虫, 至断不蹶 ”。
- 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 同“百足之虫, 至死不僵”。
- 百足之虫, 至断不蹶 同“百足之虫, 至死不僵”。
- 百足之虫, 至死不僵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 “故语曰: ‘百足之虫, 至死不僵’, 扶之者众也。 此言虽小, 可以譬大。” ▶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 “又道是百足之虫, 至死不僵, 跃扑不多时, 转眼就高官大禄, 仍旧贵显。”亦省作“ 百足不僵 ”。 ▶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 “即观今时 缅甸 , 已并于 英 , 而本邦土司, 以弹丸黑子之地, 犹足自保, 非人自为守、百足不僵之势耶!”参见“ 百足之虫 ”。
-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 【解释】比喻势家豪族,中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示例】古人有言:“~”,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红楼梦》第二回)【拼音码】bzzj【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英文】a centipede does not topple over even when dead
- 鼎足而居 鼎足而居拼音:dǐng zú ér jū 注音:ㄉㄧㄥˇ ㄗㄨˊ ㄦˊ ㄐㄨ 成语解释鼎足而居【拼音】:dǐng zú ér jū【解释】: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 鼎赐 极厚的赐予。 旧时书信中的敬辞。 ▶ 明 卢象升 《与少司成吴葵庵书》之五: “小奴归, 拜有鼎赐, 兼承破格之恩, 感而欲涕。”
- 鼎贼 大贼, 国贼。 ▶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 “﹝ 浮休子 ﹞答曰: ‘ 三思 ( 武三思 )凭藉国亲, 位超衮职。 貌象恭敬, 心极残忍。 外示公直, 内结阴谋, 弄王法以复仇, 假朝权而害物。 晚封为 德静王 , 乃鼎贼也, 不可以寿终。 ’竟为 节愍太子 所杀。”
- 鼎趾 鼎之三足。 ▶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城之中三山: 西曰 闽山 , 东曰 九仙山 , 北曰 粤王山 。 三山者鼎趾立。”
- 鼎贵 1. 正当显贵。 ▶ 《汉书‧贾捐之传》: “ 捐之 复短 石显 。 ▶ 兴 曰: ‘ 显 鼎贵, 上信用之。 今欲进, 弟从我计, 且与合意, 即得入矣。 ’”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 “言方且欲贵矣。” ▶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 “今州将鼎贵, 且厚遇, 逆之必不可, 为之柰何?” 2. 显赫尊贵之人。 ▶ 《文选‧左思<吴都赋>》: “其居则高门鼎贵, 魁岸豪杰。” ▶ 张铣 注: “鼎贵, 鼎食者。” ▶ 宋 叶适 《国子祭酒李公墓志铭》: “阉佞给使, 当沈伏奔走, 今名闻鼎贵, 大贼也。” ▶ 清 唐孙华 《恕堂再次前韵见赠复次韵答之》: “知君仍世自鼎贵, 朱轮十乘张彤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