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言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fùyán
[postscript(P.S.)] 在已完成作品(如一封信、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而附加的一个或一系列注释,通常表示一个事后的想法或附加的资料
- 附 fù ㄈㄨˋ1)另外加上,随带着:~体。~件。~带(a.另外有所补充的...
- 言 yán ㄧㄢˊ1)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
- 附讬 附讬(附託)拼音:fù tuō 注音:ㄈㄨˋ ㄊㄨㄛ 词语解释1.依附寄托。《韩非子·诡使》:“而士卒之逃事状匿附託有威之门以避傜赋而上不得者万数。”《北齐书·冯子琮传》:“ 和士开 居要日久, 子琮 旧所附託,卑辞曲躬,事事諮禀。”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讥谑》:“ 吴中 一士人,曾为转运司别试解头,以此自负,好附託显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那时候,由于豪门大族垄断了察举制度,许多人为了寻找做官的途径,多愿附托有权势的名门望族。”2.假借,凭借。 宋 洪迈 《夷坚志补·鬼国母》:“今夕除灵,故设水陆做道场追荐,何得在此?莫是别有强魂附託邪!” 明 唐顺之 《赠蔡年兄道卿序》:“百家众艺,莫不皆有可喜可慕,而皆可以附託圣贤之道。” 清 恽敬 《读<孟子>一》:“虽然,圣贤之学有所自则可矣,若一一比之,不为后世附託而无实者开一径歟?”3.委托,嘱托。 清 杜岕 《秋日登长干九层塔》诗:“ 康僧 舍利来,附託献多宝。”
- 附见 谓见于正本的附录或正传的附传。 ▶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蜀本》: “既不知所出, 未敢臆说, 姑附见于此。” ▶ 刘知几 《史通‧列传》“ 召平 纪信 ” 清 浦起龙 通释: “《汉书》 召平 附见《萧何传》, 纪信 附见《项籍传》。”
- 附议 fùyì同意别人的提议,作为共同提议人:小陈提议选老魏为工会主席,还有两个人~。
- 附蠃 即蒲卢。 一种细腰的葫芦。 ▶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二八: “是故附蠃升高而枯, 蝜蝂以任重而踬。”
- 附讯 捎带的问讯。 ▶ 宋 叶适 《与黄岩林元秀书》: “上覆 元秀 、 国材 二兄: 尊友 姚君 俞之 行, 附讯必达。”
- 附蝉 1. 汉 侍中、中常侍, 唐 散骑常侍冠饰。 金质, 蝉形。 金取坚刚, 蝉取居高饮洁义。 ▶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 “郎中侍从者著貂羽, 黄金附蝉, 皆号侍中。” ▶ 颜师古 注: “附蝉, 为金蝉以附冠前也……而貂羽附蝉, 又天子侍中之饰。” ▶ 南朝 梁 任昉 《范尚书让吏部表》: “附蝉之饰, 空成宠章。” 2. 借指尊官。 ▶ 唐 羊士谔 《都成从事萧员外寄海梨花诗尽绮丽至惠然远及》诗: “珠履行台拥附蝉, 外郎高步似神仙。”
- 附记 附带记述。 亦指在正文外附带的记述。 ▶ 邹韬奋 《萍踪寄语》四五: “这次再到 巴黎 , 补看了好几个地方, 现在撮述一二附记在这里。” ▶ 巴金 《灌输和宣传(探索五)》: “我的唯一办法, 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书前写序, 写小引、写前记, 书后写后记、写附记、写跋。”
- 附葭 语本《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 “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 鸿毛之重。”后因以“附葭”喻攀附戚谊。 ▶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寄张使君》诗: “慕友惭连璧, 言姻喜附葭。”
- 附讹 附会讹谬。 ▶ 元 袁桷 《七观》: “若聋鼓锺, 若盲策马。 ▶ 《元经》附讹, 《唐历》受呵。”
- 附葬 合葬;陪葬。 ▶ 《汉书‧哀帝纪》: “昔 季武子 成实, 杜氏 之殡在西阶下, 请合葬而许之。 附葬之礼, 自 周 兴焉。” ▶ 《剪灯新话‧翠翠传》: “将军不违其志, 竟附葬于生之坟左, 宛然东西两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