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訟)
sòng ㄙㄨㄥˋ
1)在法庭上争辨是非曲直,打官司:~事。~案。~词。
2)争辨是非:争~。聚~纷纭。
3)自责:自~。
4)古同“颂”,颂扬。
·参考词汇:
bring a case to court dispute
- 讼书 诉状。 ▶ 《后汉书‧马援传》: “书奏, 帝召责 松 固 , 以讼书及 援 诫书示之。” ▶ 《隋书‧张衡传》: “有人诣 衡 讼宫监者, 衡 不为理, 还以讼书付监, 其人大为监所困。”
- 讻讻 讻讻(訩訩)拼音:xiōng xiōng 注音:ㄒㄩㄥ ㄒㄩㄥ 词语解释亦作“詾詾”。 1.喧争貌,议论纷纭貌。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诸生﹞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辩讼公门之下,訩訩不可胜听。”《晋书·刘毅传》:“天下訩訩,但争品位,不闻推让,窃为圣朝耻之。”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一:“ 太祖 闻之惧,密以告家人曰:‘外间詾詾如此,奈何?’” 清 黄景仁 《大雷雨过太湖》诗:“华堂岂少失箸客,此时万口方詾詾。”2.惊恐不安貌。《三国志·蜀志·赵云传》“ 云 遂随从,为 先主 主骑” 裴松之 注引《赵云别传》:“ 云 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 袁公 私明将军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詔始下,人情訩訩, 河北 转运使 李昭述 乘疾置日行数舍,开諭父老,众始安。”
- 讼争 争辩;争吵。 ▶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 “直者不能不争, 曲者不能不讼。 讼争既施, 则有忿怒之事矣。” ▶ 明 海瑞 《兴革条例‧刑属》: “人若能宽裕其心, 念此非杀父兄事也, 言语讼争, 何仇之有!”
- 讻惧 讻惧(訩懼)拼音:xiōng jù 注音:ㄒㄩㄥ ㄐㄨˋ 词语解释惊惧不安貌。 宋 龚夬 《请检寻文及甫究问狱案牍》:“积阴踰时,中外詾惧。”
- 讼事 诉讼之事, 讼案。 ▶ 明 海瑞 《赠定安博莫君署澄邑事膺保荐序》: “夫 澄 , 讼事独多于他方, 无实之词最小民之情所难平者。”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设便民房》: “便民房者, 乃为讼事之人而设也。”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八回: “这边的讼事消息, 一天紧似一天。”
- 讻吓 讻吓(訩嚇)拼音:xiōng xià 注音:ㄒㄩㄥ ㄒㄧㄚˋ 词语解释惊扰不安貌。《晋书·刘隗传》:“而乃纵肆小人,羣为兇害,公于广都之中白日刃尉,远近訩吓,百姓諠譁,亏损风望,渐不可长。”
- 讼件 案件。 ▶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约章》: “凡有 华 洋讼件, 均归此衙门审办。”
- 讻动 讻动(訩動)拼音:xiōng dòng 注音:ㄒㄩㄥ ㄉㄨㄙˋ 词语解释谓喧杂纷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阎罗薨》:“ 魏 又曲为解脱,众鬼嗥寃,其声訩动。”
- 讼冤 1.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 “实耻讼冤, 时不我与。” ▶ 李善 注作“讼免”。 ▶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熊廷弼传》: “后辅臣 韩爌 为之讼冤, 得赐归葬。”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 “八四七年, 贬 李德裕 为 潮州 司马, 丁柔立 上书替 李德裕 讼冤。” 2. 申辩冤屈。 ▶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 “实耻讼冤, 时不我与。” ▶ 李善 注作“讼免”。 ▶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熊廷弼传》: “后辅臣 韩爌 为之讼冤, 得赐归葬。”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 “八四七年, 贬 李德裕 为 潮州 司马, 丁柔立 上书替 李德裕 讼冤。”
- 讻 (訩)xiōng ㄒㄩㄥˉ1)争辩:“不告于~。在泮献功。”2)祸乱。3)喧哗纷扰的样子。4)盈;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