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技在身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bó jì zài shēn
【解释】薄:微小。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拼音码】bjzs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用于谦词
- 薄技 bójì微小的技能,常用来谦称自己的技艺:~在身ㄧ愿献~。
- 在 zài ㄗㄞˋ1)存,居:存~。健~。青春长~。2)存留于某地点:~家...
- 身 shēn ㄕㄣˉ1)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躯。人~。~材。...
-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jī cái qiān wàn,bù rú bó jì zài shēn 【解释】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拼音码】jcqs
- 在身官 现任官职。 ▶ 宋 苏辙 《为兄轼下狱上书》: “臣欲乞纳在身官, 以赎兄 轼 。 非敢望末减其罪, 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吴元济》: “﹝ 元和 ﹞九年十月, 以 李光颜 为忠武节度 光 蔡 等州招抚使, 十年正月, 诏夺 元济 在身官。”
- 自在身 佛教语。 谓心离烦恼、舒适自在的身躯。 ▶ 唐 白居易 《池上闲吟》之一: “高卧闲行自在身, 池边六见柳条新。” ▶ 《景德传灯录‧龙树尊者》: “尊者复于坐上现自在身, 如满月轮。”
- 见在身 谓至今健在的身体。 ▶ 唐 牛僧孺 《席上赠刘梦得》诗: “休论世上升沉事, 且斗樽前见在身。” ▶ 宋 苏轼 《过密州次韵赵明叔乔禹功》: “黄鸡催晓凄凉曲, 白发惊秋见在身。”
- 片长薄技 微小的特长,浅薄的技能。
- 雕虫薄技 犹言雕虫小技。 ▶ 清 陈维崧 《满庭芳‧赠表兄万大士》词: “少日亲情, 两家中表, 羊车竞戏阶前。 雕虫薄技, 里塾又随肩。”参见“ 雕虫篆刻 ”。
- 远在儿孙近在身 旧谓作恶人迟早会得到报应。 ▶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一摺: “做的个安自己损他人……我则怕远在儿孙近在身。”
- 积财千万, 不如薄伎在身 谓学会一种技能, 胜于积财千万。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夫明六经之指, 涉百家之书, 纵不能增益德行, 敦厉风俗, 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 乡国不可常保, 一旦流离, 无人庇荫, 当自求诸身耳。 谚曰: ‘积财千万, 不如薄伎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 无过读书也。”
- 薄持 一种薄饼。 ▶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 晋 束晰 《饼赋》有馒头、薄持、起溲、牢九之号, 惟馒头至今名存, 而起溲、牢九皆莫晓为何物。 薄持, 荀氏 又谓之薄夜, 亦莫知何物也。”按《归田录》所引 晋 束晰 《饼赋》之“薄持”, 《北堂书钞》卷一四四、《太平御览》卷八六○都作“薄壮”, 《初学记》卷二六作“薄夜”。 参见“ 薄夜 ”。
- 薄收 收成不好。 ▶ 宋 范成大 《冬舂行》: “去年薄收饭不足, 今年顿顿炊白玉。”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 吴 越 之田, 苦于赋役之困累; 齐 晋 之田, 苦于水旱之薄收;可畜田者, 惟 闽 广 耳。”
- 薄批细抹 薄批细抹 基本解释:薄:略微地;批:批改;细:仔细抹:删除。略微地推敲批改,缌地斟酌删除。形容为调谐韵,选词改字而吟咏诗词。
- 薄敛 1. 减轻赋税。 ▶ 《左传‧昭公二十年》: “公说, 使有司宽政, 毁关, 去禁, 薄敛, 已责。” ▶ 《汉书‧吴王刘濞传赞》: “ 吴王 擅山海之利, 能薄敛以使其众。” ▶ 唐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 “凄恻念诛求, 薄敛近休明。” 2. 元 官署名。 ▶ 《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元贞元年》: “己未, 罢打捕鹰房总管府及司籍、周用、薄敛等库、 徽州路 银场, 各处盐场, 仍免 大都 今岁田租。”
- 薄才 微薄的才能。 犹不才。 常用为自谦之辞。 ▶ 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献纳纡皇眷, 中间谒紫宸。 且随诸彦集, 方觊薄才伸。” ▶ 宋 陆游 《农家》诗之一: “薄才施畎亩, 朴学教儿童。”
- 薄明 bómíng[dim;at dawn] 天刚有些亮在薄明的山路上,部队飞快地行进着
- 薄慢 怠慢。 ▶ 清 刘大櫆 《胡母谢太孺人传》: “即常所往来中, 其稍属儒冠端亮者, 太孺人未尝敢薄慢。”
- 薄晒 曝晒。 薄, 通“ 暴 ”。 ▶ 《汉书‧宣帝纪》“既壮, 为取暴室啬夫 许广汉 女” 唐 颜师古 注: “暴室者, 掖庭主织作染练之署, 故谓之暴室, 取暴晒为名耳。 或云薄室者, 薄亦暴也。 今俗语亦云薄晒。”
- 薄情无义 薄情无义拼音:bó qíng wú yì 注音:ㄅㄛˊ ㄑㄧㄥˊ ㄨˊ ㄧˋ 成语解释薄情无义【拼音】:báo qíng wú yì【解释】:薄:淡薄。感情淡薄,没有情义。常指对于生离死别的事无动于衷。【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宝玉听了自思道:‘谁知这样一个人,这样薄情无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