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鞋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jiāoxié
用橡胶制成的鞋。有时也指橡胶底布面的鞋。
- 胶 (膠)jiāo ㄐㄧㄠˉ1)黏性物质,有用动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亦有植...
- 鞋 xié ㄒㄧㄝˊ1)穿在脚上便于走路的东西:皮~。~袜。~帮。~面。~...
- 胶饧 稠厚的饴糖。 ▶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小郗先生》: “乃索纸一幅, 吐津涂其上, 稠如胶饧。”
- 胶靴 jiāoxuē用橡胶制成的靴子。
- 胶鬲之困 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孟子·告子下》:“胶鬲举於鱼盐之中。”后因以“胶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
- 胶鳔 鱼胶。 用鱼鳔熬成的胶。 ▶ 宋 范仲淹 《奏为置官专管每年上供并军须杂物》: “天下科率如牛皮筋、角弓弩材料, 箭干、枪干、胶鳔、翎毛、漆蜡, 一切之物皆出于民, 谓之和置。”
- 胶青 1. 一种含有胶质成分的黑色颜料, 可用以染鬓。 ▶ 《宣和遗事》前集: “皆外蓄妻子。 置姬媵, 以胶青刷鬓, 美衣玉食。” 2. 见“ 胶清 ”。
- 胶黉 学校的旧称。 ▶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 “梯航通海国, 俎豆序胶黉。”
- 胶附 谓如胶之黏合。 比喻关系密切。 ▶ 唐 陆龟蒙 《寒泉子对秦惠王》: “ 齐桓 、 晋文 之伯也, 始若胶附, 终若冰拆, 岂连鸡不能俱止于栖而已哉!” 清 梅曾亮 《江亭消夏记》: “隐一字为鹄, 而出其上下字为媒, 因媒以中鹄者不饮。 然所出字, 皆与鹄绵褫判散, 不可胶附。”
- 胶黏 亦作“胶粘”。 1. 像胶那样黏着。 常形容心情、行为、境况、感觉等。 ▶ 宋 欧阳修 《读梅氏诗有感示徐生》诗: “篇章久不作, 意思如胶粘。” ▶ 宋 陆游 《庵中独居感怀》诗之二: “一生已是胶黏日, 投老安能夏造冰。” ▶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三摺: “我来到这 泰安州 , 我可便不住您兀那招商店, 那厮便紧和我钉钉胶粘。” ▶ 清 唐孙华 《憎蝇》诗: “失足或胶黏, 濡首甘沈溺。” ▶ 冰心 《三年》: “柳叶中的蝉儿, 从酣梦中断续的发出几声短吟, 胶粘的, 迷糊的, 好似醉人的呓语。” ▶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 “ 刘福生 想去扶他, 怎么一股血腥气?拿大手一摸, 哎呀, 满手胶粘!” 2. 贴切;紧密结合。 ▶ 《朱子语类》卷九: “真个下工夫见得底人, 说出来自是胶粘。” ▶ 清 谭嗣同 《以太说》: “是盖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 有至大、至精微, 无所不胶黏、不贯洽、不管络而充满之一物焉。”按, 《仁学》作“胶粘”。
- 胶轮 jiāolún[rubber tyre] 装橡胶内外胎的车轮胶轮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