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猴儿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shuǎhóur
①一种杂技,让猴子做各种表演。
②比喻戏弄人。
- 耍猴 1. 即猴戏。 ...
- 儿 (兒)ér ㄦˊ1)小孩子:~戏。2)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
- 耍猴 1. 即猴戏。 ▶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耍猴儿》: “耍猴儿者, 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 猴手自启箱, 戴而坐之, 俨如官之排衙。 猴人口唱俚歌, 抑扬可听。 古称沐猴而冠, 殆指此也。” ▶ 吴祖光 《闯江湖》第四幕: “忽然远处有人大声发问: ‘这是干什么?耍猴儿啊?’”参见“ 猴戏 ”。 2. 比喻戏弄、捉弄人。 如: 别拿我耍猴啦, 我干这个实在不在行。
- 猴儿 1. 猴子。 ▶ 《红楼梦》第二二回: “ 宝玉 跑至围屏灯前, 指手画脚, 信口批评: ‘这个这一句不好。 ’‘那个破的不恰当。 ’如同开了锁的猴儿一般。” ▶ 曹禺 《日出》第二幕: “你别这么猴儿似的, 你坐下吧。” 2. 戏称乖巧者。 ▶ 《红楼梦》第二九回: “ 贾母 回头道: ‘猴儿, 猴儿, 你不怕下割舌地狱?’”
- 小猴儿 犹言小猴子。 ▶ 《红楼梦》第六一回: “只听门内又有老婆子向外叫: ‘小猴儿, 快传你 柳婶子 去罢, 再不来, 可就误了!’”
- 棉猴儿 miánhóur风帽连着衣领的棉大衣。
- 海猴儿 亦作“海里猴儿”。 对人的昵称。 犹言好孩子。 指心上人。 海与好, 猴与孩, 均取其音近。 ▶ 宋 苏轼 《减字木兰花‧赠胜之》词: “海里猴儿奴子是。” ▶ 龙榆生 笺引 傅干 曰: “海猴儿, 言好孩儿。”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 “欲问自家心头事, 愿听我说似, 这心头横傥个海猴儿。”
- 猴儿精 hóurjīng〈方〉①形容人很精明:这小子~~的。②比喻机灵而顽皮的人。
- 皮猴儿 pí hóu r风帽连着衣领的皮大衣或这种式样的人造毛、呢绒做衬里的大衣。
- 海底猴儿 即海猴儿。 ▶ 宋 石孝友 《亭前柳》词: “识尽千千并万万, 那得恁海底猴儿。”参见“ 海猴儿 ”。
- 海里猴儿 见“ 海猴儿 ”。
- 猴儿崽子 小猴儿。 责骂孩童的话。 ▶ 《红楼梦》第六七回: “你这个猴儿崽子, 就该打死!”
- 耍玩 1. 摆弄。 ▶ 欧阳山 《高干大》第十九章: “ 高生亮 把羊腿巴子从怀里掏出来, 可是他不吸烟, 只是把那根羊腿巴子拿在手里耍玩着。” 2. 摆布。 ▶ 浩然 《机灵鬼》: “这一些软磨硬泡的手段, 真把我不常出门的书呆子给耍玩得哭笑不得, 束手无策。”
- 耍盘子 即转碟。 杂技节目。 也称耍花盘。 演员双手各执有弹性的细竿数根, 细竿上端各顶一个盘子, 借腕力使之飞快转动。 要求在做翻筋斗、背剑、叼花、单臂倒立等难度很高的动作时, 盘子不停转、不跌落。
- 耍狮子 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 通常由两人扮成狮子的样子, 另一人持绣球, 逗引狮子追逐为乐, 表演各种身段技巧。
- 耍私情 为了私情而做不合法或不合道理的事。 ▶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一: “长条子还是叫道: ‘放着大地主不斗, 这不是耍私情, 包庇坏根吗?’” 欧阳山 《高干大》第十九章: “推动妇纺是不是经常, 收纱有没有耍私情?”
- 耍牌子 方言。 犹言摆架子。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 “他自入仕途以来, 只会耍牌子, 讲应酬, 至于这等风险, 却向来没有经过。”
- 耍笑 shuǎxiào①随意说笑:大家~一阵便散了。②戏弄人以取笑:他一向很庄重,从来不~人。
- 耍燕九 亦作“耍烟九”。 旧时 北京 人正月十九日游集于西郊 白云观 , 称“耍燕九”。 又称燕九节。 ▶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 “﹝正月﹞十九日集 白云观 , 曰耍燕九, 弹射走马焉。”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畿辅‧淹九》: “京师正月灯市, 例以十八日收灯, 城中游冶顿寂。 至次日, 都中士女倾国出城西郊所谓 白云观 者, 联袂嬉游, 席地布饮, 都人名为耍烟九, 意以为火树星桥甫收声彩, 而以烟火得名耳。”
- 耍笔杆 shuǎbǐgǎn(~儿)用笔写东西(多含贬义):光会~的人,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 耍熊 方言。 装出胆小无能的样子。 ▶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 “﹝ 车长杰 ﹞平常泼泼辣辣的, 碰点伤点不吭一声, 用嘴咂咂血就算了。 黑夜一上桥, 便耍起熊来。 走路专好拉旁人的后袄襟, 叫人带着。” ▶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七: “别耍熊, 快走!” 毕方 锺涛 《千重浪》尾声: “瞅瞅, 这个多虎实, 多灵巧;那个多蠢, 多好耍熊!”